更多
2013-02-02
95 瀏覽
這個冬天對辣都不怎起勁,可能氣管在感冒後變得敏感了,只敢偶爾在湯麵中下一點辣椒油,過過癮!大概是停吃了太久太久的關係,看到有成都小吃的新店介紹,光是成都二字己令口水不其然地掉下來,霎時的反叛與衝動,將身體的反應擱在一旁,決定來點辣。舖前的大招牌仍蓋著紅紙,幾款招牌食品與穆姑娘的店名由門口多張的相片與黑板道出,而 "有辣、有不辣" 的字句令喉部有點不適的老公更為放心。店子的面積不大,左右兩旁是清一色的卡座,桌面比一般的狹窄。記憶中這裡前身是杏花樓的所在地,眼利的老公留意牆上貼有杏花樓的海報,沒有深究,但相信穆姑娘跟杏花樓的關係非淺。餐牌是一張已過膠的雙面 B4 紙,雖然款式不多,但勝在種類大致齊全。有水餃、麵類、砂鍋類及多款小食。而飲品的選擇有汽水及自家泡製的雪梨薑蜜和雪梨菊花蜜。凍的雪梨菊花蜜分三個層次,最重的是蜜味、其次是菊花、最輕的是梨子。味道不算過份淡寡,但若能提昇菊花與梨子兩者的味道,相信必定更可口怡人。未幾老公便把四川擔擔麵挑出來了,不辣的擔擔麵形合他的狀況。素來少嚐四川擔擔麵,有好些時候鋪滿了麻醬及花生碎,入口盡是麻香與酥香的花生,仿佛生命就是源自花生與麻醬;又有好一些完全
餐牌是一張已過膠的雙面 B4 紙,雖然款式不多,但勝在種類大致齊全。有水餃、麵類、砂鍋類及多款小食。
凍的雪梨菊花蜜分三個層次,最重的是蜜味、其次是菊花、最輕的是梨子。味道不算過份淡寡,但若能提昇菊花與梨子兩者的味道,相信必定更可口怡人。
素來少嚐四川擔擔麵,有好些時候鋪滿了麻醬及花生碎,入口盡是麻香與酥香的花生,仿佛生命就是源自花生與麻醬;又有好一些完全擺脫了芝麻與花生,換來的卻是清爽的香菜、葱花與醃菜,各有可取的優點和美味。穆姑娘的擔擔麵被我歸納為後者,簡單地用上肉碎、梅菜粒、葱花及近乎不著跡的花生碎。配料與麵條拌勻,令最初白白的麵條掃上一層淡啡。
經過處理的梅菜,保留獨有的清香與質感,伴著醬汁帶出的鹹香與微酸,沉實而不浮誇,但對追求刺激的朋友來說或許未感到到位,但我們卻喜歡它的自然純樸。
特色鋪蓋麵湯底是清湯,但味道倒是意料之外的好,清清甜甜的上湯。同樣簡單地用上肉碎與葱花作配料,肉碎散出橙紅的醬汁,味道有點像炸醬的鹹鹹酸酸,又具極度輕微的辣意,跟清湯的口味互不衝撞,一湯兩味不錯也。
相比之下 "Biang Biang" 麵則較為細滑。
口水雞是老公的至愛,可是不夠入味與惹味。雞件與醬汁就好像一對在冷戰中的戀人,雞苦著臉獨自的站著,而醬汁亦撓著手按著不動,互不理啋。相信食客是渴望一碟愛得癡纏,打得火熱的口水雞,這一碟莫講話要食客滋味到流出口水來,就連達標的水平也遠之。
假以時日,當油溫能掌握得更純純熟,相信碟底小量的油份亦會隨即消息,畢竟剛新開張有待慢慢改進。
無味的涼粉可說是全靠醬汁帶出味來,成都就是離不開麻麻辣辣的口味。這個醬汁不算是死鹹死辣的版本,當中的香料味道倒是很吸引,正如印度咖喱不一定辣,從繁多的香料匯集的香氣卻令人神往。再加上麻,這份川北涼粉就相當恰好,如果換上吸汁力強的粉類,那股麻辣必定弄得滿場咳嗽聲,幸好取材是涼粉,前人的智慧,必定有其道理。
這一頓亦不敢太放肆嚐辣,始終身體健康要緊,但也吃得甚為滿意,下次再向辣的穆姑娘挑戰。
張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