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如敵國? 公和大裝修 拆與留中見真情 ( 有片)
2017-06-14


說起深水埗,荳花,無人不識公和荳品廠。那塊變灰了的白燈牌上,紅紅綠綠的隸書大字依然搶眼,地鐵站北河街出口沒走幾多步,老遠也能看到。只是,這幾個月以後,就再也看不到了。

不是倒閉,是翻新。老店守著的,是幾十年前的法例,都不合時了。手持食物製造廠牌照,而非食肆牌照,按理是不能提供堂食。雖然他們已由堂食的瓦碗改為外賣的膠碗,但也絕非長遠之計。「這始終是時代巨輪要面對的問題,外面的社會走得太快了。」第四代負責人蘇小姐與家人多番考慮及商議後,終於決定由今天起,進行為時兩個多月的翻新工程,希望可以符合法例,繼續經營這間逾六十年老店。

「有紅隧唔行你行西隧?」

這一翻,將會翻倒了不少的歷史痕跡。

門口灰灰紅紅的紙皮石,都是六、七十年代的流行物料,現在已不能再找到,即使給錢師傅,也沒材料可修好;那道雕了花、鑿上了店名的門閘,得換掉;廚房內用了幾十年的油渣爐要放棄了,以後改用燒煤氣;頭頂的吊扇,則會被冷氣取而代之……翻的翻,拆的拆,蘇小姐最不捨得拆掉的,是門口那個燈牌和招牌。畢竟已經掛了幾十年,一拆,街坊便不能從老遠就看到招牌。但礙於法例所限,雖有不捨,卻不能不卸,「第時裝修好,搵個位鑲起佢啦唯有。」

要拆的多,能留下的,當然要盡力保留。「有好多嘢要有執著先得。」法例規定舖頭要重新裝修,蘇小姐希望可在法例中,尋找到空間,守著她能守護的舊物。例如「公和」招牌二字必須保留,而且不能被喉管等遮擋著;牆身須加建耐火磚,但她又希望可讓食客看到荳品的製作過程,故計劃會裝上玻璃;而樓上約300呎的閣樓,以前曾是十名員工的「宿舍」,最初連床都沒有,睡在地板上,後來才加有碌架床。他們從內地來港打工,沒有自己的房子,晚上就爬梯子上去睡,睡醒又爬梯子下來開工。現在雖沒有員工再需要住在樓上,但卻是記載舊日打拼的歲月,要留下。結果製作成本就要多花兩三倍,約需150至200萬,連裝修師傅都說:「有紅隧唔行你行西隧?」蘇小姐苦笑:「想保持原貌嘛。」

拆與留中的老店情

而從是次大裝修中,蘇小姐深深感受到上一代人的人情味。「人哋成日話同行如敵國,但我哋呢幾間老字號係互相支援,上一代人好關懷大家嘅關係,而家社會好難再見到喇。」她表示其他同行知道他們要裝修的消息後,都紛紛提供資料或意見。

舖頭內用的器具也順勢來個大維修,只是現時巿場上的廚具,都不太適合荳品店,需要額外向師傅特別訂造。就以煲荳漿的銅鑊為例,巿面的多是生鋼鑊或不銹鋼鑊,但這些鑊都很容易「黐底」,蘇小姐在行家介紹下,找了一家在油麻地的燒銅老店,請80多歲的老師傅協助。老師傅一聽到,就二話不說,連價錢也未談及,便馬上到舖頭視察及了解情況,然後為其親自燒製一隻新銅鑊。又例如用來磨黃豆的大石磨,磨了六十年,又是要尋覓專鑿石磨的老師傅去做維修,石磨師傅同樣第一時間就去鑿起石磨,運回工廠,重新燒造。

蘇小姐感激老師傅們的盡力協助外,同時也感慨香港現時會做人手工藝的人,愈來愈少。老店與老手藝,相望相憐。

老店的去與留

對於老店相繼消失,蘇小姐認為不能盡都歸咎於政府,有時自家傳承,新一代不願接手也是原因之一。就以她自身為例,她曾前往英國進修,擁著會計學碩士銜頭,並在中環的投資銀行打過幾年工,本來都沒打算駐守深水埗,接手這盤生意。只是後來想到,若舖頭沒有新血注入,要經營一間老店實在不易,一來社會在急速轉變,二來法例及牌照條例等事複雜非常,又英文又圖則,對只得小學畢業的老爸來說實在吃不消。「自己喺度長大,希望可以將自己嘅知識用返落嚟,例如報稅、強積金等等,亦都比較容易啲掌握法例上嘅改變。」於是才在三、四年前接過這根棒。

荳品廠計劃於八月完成裝修,再度重開。屆時,門面風景雖變,唯傳統做荳品的手法,堅持不變。繼續沿用古法製作,以石磨製作一碗又一碗香滑溜口的荳花。

一碗十元八元的荳花,盛著的卻是難以數計的人情啊。


公和荳品廠
地址:深水埗北河街118號地下
預計再開業日期:8月


文:Kar
相:Calvin


Keyword
老店
深水埗
荳花
小食店
開飯餐廳專訪
老店事情
老店事.情
近年,老店在歷史洪流中難以站腳,老是常消失,但願能為舊店舊事舊情留下一點記錄。
Restaurant 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