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review
2012-07-23
39 views
很多香港人都很喜歡吃「常餐」, 無論早上、下午或晚上, 總要有一個「常餐」落肚, 「檸茶」也不例外。自從澳洲牛奶公司走紅, 以「數分鐘」的速度蜚聲國際後, 「常餐」已成為港人的一種文化, 這幾年間亦有不少以這類「常餐」作主打的食店出現, 但求在這個市場上分一杯羹, 其中最成功的例子有「港島澳牛」之稱的華星冰室 (業務已擴展至九龍) 和北海道牧場餐廳, 這兩個品牌現已成為實力派連鎖。繼華星冰室於數月前進駐旺角後, 一向只活躍於港島的北海道牧場餐廳最近也衝出港島, 於尖沙咀山林道開設了首家九龍分店。這幾天開始進行試業, 時間由上午八時至下午七時, 試業來說算頗長的了。門面看來不算太大, 原來店內別有洞天, 是非常深的一個舖位, 上圖只是深度的四分一, 還有 VIP Room 提供, 可算罕見。循例地點選了這個名叫北海道套餐的「常餐」, 先來的是叉燒湯通粉, 賣相看來相當不俗, 至少比澳牛和華星那種無甚氣息的通粉好得多, 亦是北海道較優勝的地方。叉燒向來北海道引以為榮的地方, 記得首家分店 (即銅鑼灣店, 現已結業) 開幕時, 也標榜其叉燒來自再興, 可算是「全港最強」, 後期卻有傳言說貨源
自從澳洲牛奶公司走紅, 以「數分鐘」的速度蜚聲國際後, 「常餐」已成為港人的一種文化, 這幾年間亦有不少以這類「常餐」作主打的食店出現, 但求在這個市場上分一杯羹, 其中最成功的例子有「港島澳牛」之稱的華星冰室 (業務已擴展至九龍) 和北海道牧場餐廳, 這兩個品牌現已成為實力派連鎖。
叉燒向來北海道引以為榮的地方, 記得首家分店 (即銅鑼灣店, 現已結業) 開幕時, 也標榜其叉燒來自再興, 可算是「全港最強」, 後期卻有傳言說貨源已轉, 這次於尖沙咀新店仍然吃到質素仍然高班的叉燒, 雖然味道真的不同了, 但至少稱心。後來, 更親眼目睹有一位人兄送貨來, 制服背面印著「太興運輸」四隻大字, 其蜜味較重的味度又真的和太興的出品吻合, 也許貨源就是由再興轉了太興吧?
湯底也是這裡的致勝關鍵, 中環店那邊大跌 Watt, 連湯底也越來越淡, 尖沙咀新店的這個湯底很濃, 重拾當年首次到訪銅鑼灣店時的質素, 也是其中一個令顧客回頭的原因。
牛油多士賣相很好, 咬下去更有驚喜, 上下兩層均是整面香脆, 中間則非常軟熟, 塗牛油的份量剛好, 而且熱度十足, 是近年「檸茶」吃過質素最高的一件多士, 也比近期水準不甚穩定的澳牛和華星好吃。
北海道的炒蛋, 賣相先輸一大截, 呈淺黃色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 這裡的炒蛋是每客即叫即炒的, 從其完整的賣相便略知一二; 炒蛋的生熟度亦非常到位, 外面是熟之餘, 裡面則是剛剛熟的狀態 (而不是好像未煮好的生蛋漿), 加入北海道3.6牛奶後, 炒蛋份外香滑, 蛋香十足。雖然是另一種風格的炒蛋, 但整體質素絕不比其他兩店輸蝕。
所有食物質素平均, 是北海道比澳牛和華星優勝之處 (不知有沒有朋友和「檸茶」一樣, 到澳牛和華星吃完炒蛋和多士, 幾乎想把整碟通粉放棄?), 加上尖沙咀這家新分店的質素看來比其他分店更高, 有重拾當年銅鑼灣店之勇, 希望正式開業時水準會得以保持, 與只有兩街之隔的澳牛匹敵吧。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