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2-04-12
609 浏览
早几年前,差不多每个月都会光顾一次的地方,那碗充满米香的白粥,软绵香滑,每口彷佛都将白米精华都提炼出来,实在令人迷恋!今天依然记得远去的老爸,在人生最后的一段日子,云泉仙馆的那碗白粥,他竟然可以一口气吃下三碗,之后再也不能跟我四处跑,望著一椽一木,亭台楼阁,有不少地方已经修葺过,把回忆都渐渐褪去……!凑巧心血来潮,拉了家人走一趟,以往破落的景象,如今已大大改观,不少临时搭建的地方,都转往室内,光洁明亮得多,至少苍蝇都少了点在斋菜上飞舞.十多年前只不过三四十圆一碟斋菜,如今已升至七十圆,加幅近一倍,幸好水准多年来都保持著.菜单跟售票形式多年不变,亦是先买票,然后随意找个地方坐下,再将菜单交给工作人员就可以了,而碗筷放在一旁,悉随尊便.而白饭跟粥,如果在户外,便会用鐡桶盛好,但很容易便会冷却,未免美中不足.可能是早了点,起初客人不多,相隔不到半小时,整个大厅差不多都坐满了客人,可见云泉地点虽然隔涉,但慕名而至的人可不少.有大有小,五个人就四碟菜刚好.先来一碟五柳素石班,还记得第一次接触是在圆玄学院,已经三十年前的事,而云泉的斋菜一向有保证,今天不知什么原因,看造型真的似一条鱼吗?那个倒模真
今天依然记得远去的老爸,在人生最后的一段日子,云泉仙馆的那碗白粥,他竟然可以一口气吃下三碗,之后再也不能跟我四处跑,望著一椽一木,亭台楼阁,有不少地方已经修葺过,把回忆都渐渐褪去……!
凑巧心血来潮,拉了家人走一趟,以往破落的景象,如今已大大改观,不少临时搭建的地方,都转往室内,光洁明亮得多,至少苍蝇都少了点在斋菜上飞舞.
十多年前只不过三四十圆一碟斋菜,如今已升至七十圆,加幅近一倍,幸好水准多年来都保持著. 菜单跟售票形式多年不变,亦是先买票,然后随意找个地方坐下,再将菜单交给工作人员就可以了,而碗筷放在一旁,悉随尊便. 而白饭跟粥,如果在户外,便会用鐡桶盛好,但很容易便会冷却,未免美中不足. 可能是早了点,起初客人不多,相隔不到半小时,整个大厅差不多都坐满了客人,可见云泉地点虽然隔涉,但慕名而至的人可不少.
有大有小,五个人就四碟菜刚好.
先来一碟五柳素石班,还记得第一次接触是在圆玄学院,已经三十年前的事,而云泉的斋菜一向有保证,今天不知什么原因,看造型真的似一条鱼吗?那个倒模真的差得可以.说真的,甜酸汁的调配不错,互相不会抢味,而微酸的酱汁,更加可以把肥腻的芋茸中和,其实芋头推得够糜烂,而炸得恰到好处,没半点多余的油份,还可以要求什么? 至于豉椒炒田螺,全属个人喜好,自少跟老父在街头吃十圆八块的东风螺,濑尿虾,早已养成偏好,而事实上,不论在口感或造型上,四个菜中以这一碟最神似,烟韧弹牙,配上青椒,红椒及黄粟芯,五彩缤纷,加上没令人讨厌的玻璃芡,难怪囝囝跟我一样吃过不停. 虽然都是澄面粉一类素材制作,但海鲜扒时蔬中几款海鲜就有点儿马夫,鱼片,虾仁及鱿鱼,部份卖相有点不伦不类,而置底的菜芯是预先焯好;幸好质感还可以搭救,爽口柔韧不一,总算不致于失望. 以往多数会点选炸春卷或是罗汉斋,但前者每次都要打包走,后者太平凡,今次双菇豆苗就好得多,双菇是草菇跟蘑菇,两者都是切半炒,好让酱汁包裹,比起原粒上惹味得多,而且豆苗是用温室豆苗,清新爽脆,色泽亮丽,带少许天然甜味,加上个人最欣赏的薄芡,又是一道下饭菜. 不知不觉,之前所讲的白粥干了几碗,在坊间真的找不到比云泉更出色的,难得的是任添,曾经见过有人贪心地用塑胶袋打包白粥,真的有点过份. 饭后沿著荷花池到殿后停车场,那是一个露天市集,贩卖的不少是自家生晒的药材汤料,或是传统小食,这种传统市集形式,香港是买少见少,希望大家有机会再来时,支持一下,不要让它平白在时间中消失,而事后大家在懊恼悔恨. 题外话 : 其实当天有不少人要求厨房代为斩烧肉或鸡件,究竟在佛门清静地,这个举动是否恰当?而事实上,香港有太多自私的人,只求自已方便,不理别人规矩,动辄大吵大闹,气焰凌人;想到此,心中不无感慨!
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