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20-06-24
1527 浏览
日式拉面在近年在香港广受欢迎,但无论是日本过江龙或是东洋取经回来的本地姜,大多只停留于豚骨汤底的比拼,没有太多的新意,直至之前一间东京过江龙拉面店登陆香港,以日式麻辣汤底带出了另类的感觉,丰富了大家对日式拉面的固有认知范畴,据讲自落户以来人气十足,就笔者造访当日所见轮候人龙依然长现,心想必有其独到之处,自然满有期望。单看门面装潢已满是东洋风,黑底金字的木招牌写菁「鬼金棒」三字,亦放上了巨型狼牙棒和日本鬼怪的贴饰,有气势得来带上几分神秘感。而店内占地不大以4人枱为主,设计亦同样相互呼应切合主题,黑色主调木器装修配上红色灯光,加上海量的日本鬼怪面谱和挂饰,形做出点点型格鬼异气氛。小店以QR Code点餐,用上自己的电话看餐牌下单,各自为政不用等来等去,亦减少了接触,挺方便的。拉面款色有8款选择,大同小异都是味噌拉面,主要是用料上有少许分别,而既然主打食辣,辣度当然可选火热的鬼增(需另加费,亦可曡加)、大中小辣到无麻无辣等级别,任君选择。另外亦有3款碎肉和叉烧饭可供追加,是拉面以外的主食选择。特制麻辣味噌拉面,作为一个好辣之徒,当然想挑战一下小店的特制麻辣,但又真的未试过是何等级数,所以只点
特制麻辣味噌拉面
46 浏览
0 赞好
0 留言
日式拉面在近年在香港广受欢迎,但无论是日本过江龙或是东洋取经回来的本地姜,大多只停留于豚骨汤底的比拼,没有太多的新意,直至之前一间东京过江龙拉面店登陆香港,以日式麻辣汤底带出了另类的感觉,丰富了大家对日式拉面的固有认知范畴,据讲自落户以来人气十足,就笔者造访当日所见轮候人龙依然长现,心想必有其独到之处,自然满有期望。
单看门面装潢已满是东洋风,黑底金字的木招牌写菁「鬼金棒」三字,亦放上了巨型狼牙棒和日本鬼怪的贴饰,有气势得来带上几分神秘感。而店内占地不大以4人枱为主,设计亦同样相互呼应切合主题,黑色主调木器装修配上红色灯光,加上海量的日本鬼怪面谱和挂饰,形做出点点型格鬼异气氛。
小店以QR Code点餐,用上自己的电话看餐牌下单,各自为政不用等来等去,亦减少了接触,挺方便的。拉面款色有8款选择,大同小异都是味噌拉面,主要是用料上有少许分别,而既然主打食辣,辣度当然可选火热的鬼增(需另加费,亦可曡加)、大中小辣到无麻无辣等级别,任君选择。另外亦有3款碎肉和叉烧饭可供追加,是拉面以外的主食选择。
特制麻辣味噌拉面
36 浏览
0 赞好
0 留言
特制麻辣味噌拉面
28 浏览
0 赞好
0 留言
特制麻辣味噌拉面,作为一个好辣之徒,当然想挑战一下小店的特制麻辣,但又真的未试过是何等级数,所以只点来了大辣小试牛力,一端上来卖相红当当,中间放有镇店的鬼增辣油和山椒粉,离远已能感受到那股气度;吃拉面当然先试汤底,入口浓稠味道丰盈,辣度却没有预期中的强悍,但辛辣同麻香平衡得很好,饮落没有刺鼻涸喉,跟川式麻辣有著很大的分别。而面条比一般的有点偏粗身,口感软糯带韧性,挂上汤汁不会太浓,还可以尝到面条的弹牙和原味,相互配合下十分搭配。而另外值得一提是这店的叉烧做得很出众,半肥瘦相间的日式叉烧以角煮形色呈现,2大件份量十足,口感松软多汁,有点东坡肉的影子,入口近乎半溶,油香满泻而不腻,幸福感满满。而除了叉烧之外,还有甘香流心的溏心蛋、爽脆的珍珠笋和海量爽口的芽菜,丰富了口感亦增加了层次,整碗面的质素十分不错,下次定要挑战一下鬼增的辣度!
味玉辣麻味噌拉面
18 浏览
0 赞好
0 留言
味玉辣麻味噌拉面,这款拉面汤色虽同样是红色但明显较浅色,加上朋友只点了小麻小辣,对比下来相对没有那么浓烈,但美味程度一点也不输蚀。佐料方面同样有一块肥瘦相间的极品叉烧,而味玉即溏心蛋,一啖咬开溏心的蛋黄浆徐徐流出,满口浓郁甘香;而珍珠笋和葱花芽菜除了带来了清爽之余,亦同时丰富了整体口感。这款面虽没有特制麻辣般浓厚辛辣,但口味亦没差多少,所以就算不好辣也可享受得到小店的独特滋味。
大肉饭
17 浏览
0 赞好
0 留言
吃过拉面后大家还意尤未尽,续追加了大肉饭以慰口欲。不厌其烦都要再赞一下,这店的秘制叉烧确是独到,大件而松软入味,肉汁丰盈,配上粒粒饱满的米饭,吸上肉汁酱汁平衡了浓腻,跟配拉面相比又是另一种风味。
总括而言这店的汤面较一般本地吃到的豚骨拉面多上点特色,虽然选择不算太多,但食味出众另类,颇有惊喜!而且虽然以辣挂帅,但其实感觉辣度不算太强,亦可选无麻无辣,所以好辣之徒或滴辣不沾的朋友也可一试。
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