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review
2011-06-21
17 views
久違了西餐。身在荃灣的我茫無頭緒 ,想不到連鎖店外的西餐廳,只好撥電予家住此區的友人 Z。Z 推薦鄰近翠華的法國小廚,說是新開業的,午餐不錯。步近店子,一列純白色木框玻璃門窗,光潔明麗,不禁心生好感 。推門進去,只見店面不大,樓底極高,一室素淨,沒有造作的掛畫擺設,是我喜歡的小店格局。食客交談彷彿刻意壓低聲音似的,環境相當安靜,倒是用餐好場所。邊喝冰水邊研究餐牌。不盡是傳統菜式,價格在此區來說是昂貴的 。比方說,散點一個沙律七八十,意粉過百,扒類兩百以上,甜品也超過四十。幸好午市╱晚市套餐定價尚算合理。換個角度想,老闆如此「冒險」,說不定真正「藝高人膽大」 。午餐是大路款式,湯或沙律、主菜和咖啡或茶。我選擇了最貴的──香煎羅非魚配牛油蒜茸汁 ($88)。下單後侍應奉上麪包籃。沒有驚喜的軟法包,兩片,可以添吃。我熱愛麪包,如此水準怎滿足得了我?安佳牛油不塗也罷 ,抓起一片直接往嘴裡送:常溫、微鹹、具輕淡的小麥香,口感有點像鄉村麪包 (Pain de Campagne),比預期好 。店子若將牛油稍微「加工」一下 (自家製香草牛油之類),或讓客人挑選麪包種類 (即使是二選一,有得選總比沒得選
大體上除了甜點食物水準我是滿意的,某些地方很見廚子用心 ;不過身在荃灣,連加一近百元的午市套餐有此水準又覺「理所當然」。綜合服務、環境等因素,我決定「大方」鼓勵一下這小廚房 (口氣好不囂張 )。結帳後問經理 (老闆?) 開業多久?原來不過十天光景。進步空間還大呢,繼續努力,尤其甜品方面。
延伸閱讀
最近在讀一本名曰《餐桌現象學》的飲食雜文,其中一篇提及法國菜的歷史。原來十六世紀以前法菜的烹調手法仍然粗糙得很,人們甚至徒手進餐;直至亨利二世的王妃──意大利貴族出身的嘉芙蓮為法國皇室帶來一場飲食上的「文藝復興」。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更使宮廷廚師走向民間,其中一位被譽為「The Chef of King & The King of Chef」的廚師──Marie-Antoine Carême (就是首創 Mille-feuille 的天才啊),確立了以「精緻、烹調繁複、多道菜、每道菜少份量」為主要特徵的「Haute Cuisine」(註:法文中高級料理之意)。
法國小廚賣的是新派法菜,對吧?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