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review
2009-11-12
61 views
發現在西貢開了一所主打斯里蘭卡菜的餐館,也決定找個下午來試試,來到了西貢的海傍後,向右轉一直走,經過不少的海鮮店就是了,來到之後,在門口看像極一所小木屋,相信是模擬斯里蘭卡人住的房子吧。坐下後,受到店家熱情的招呼,店家是斯里蘭卡人,看店內除了他,什麼人也沒有,似乎他是要一腳踢的,和同事也先點菜,此店沒有午市套餐,唯有散叫,不斷的拿着餐牌揭,最後點了一個Starter、一個湯、一款Traditional Dish,最後以Harischandra作結。當在邊等着吃的時候,也細看店內的裝潢,屋頂真的是三角形的屋頂,而且到處放有不少當地的木雕及其他的飲料,聽店家說是模擬一所古代貴族房子的模樣,等着等着,店家也拿了一份小吃給我們吃,看起來有點似吃印度菜的小吃胡椒餅,但吃起來沒有胡椒的辣勁,味道是帶着麥香,吃起來不辛但就有輕輕的香料味,莫非這印證了印度菜與斯里蘭卡菜的分別?另外伴來的是一碟酸酸甜甜的醬汁,如帶果肉碎的果醬,在印度胡椒餅時也會有類似的醬汁,但味道比這個濃。Starter點了一個雜錦,什麼也有一點的,內有五款小吃,分別是炸豆蓉餅﹝Dhal Vade﹞、炸魚薯球﹝Fish Cutlet﹞
發現在西貢開了一所主打斯里蘭卡菜的餐館,也決定找個下午來試試,來到了西貢的海傍後,向右轉一直走,經過不少的海鮮店就是了,來到之後,在門口看像極一所小木屋,相信是模擬斯里蘭卡人住的房子吧。
坐下後,受到店家熱情的招呼,店家是斯里蘭卡人,看店內除了他,什麼人也沒有,似乎他是要一腳踢的,和同事也先點菜,此店沒有午市套餐,唯有散叫,不斷的拿着餐牌揭,最後點了一個Starter、一個湯、一款Traditional Dish,最後以Harischandra作結。
當在邊等着吃的時候,也細看店內的裝潢,屋頂真的是三角形的屋頂,而且到處放有不少當地的木雕及其他的飲料,聽店家說是模擬一所古代貴族房子的模樣,等着等着,店家也拿了一份小吃給我們吃,看起來有點似吃印度菜的小吃胡椒餅,但吃起來沒有胡椒的辣勁,味道是帶着麥香,吃起來不辛但就有輕輕的香料味,莫非這印證了印度菜與斯里蘭卡菜的分別?另外伴來的是一碟酸酸甜甜的醬汁,如帶果肉碎的果醬,在印度胡椒餅時也會有類似的醬汁,但味道比這個濃。
Starter點了一個雜錦,什麼也有一點的,內有五款小吃,分別是炸豆蓉餅﹝Dhal Vade﹞、炸魚薯球﹝Fish Cutlet﹞、煎魚雜菜三角包﹝Fish Roti﹞、斯里蘭卡雜菜春卷﹝Sri Lankan Vegetable Spring Roll﹞及雞蛋洋蔥咖哩角﹝Samosa﹞,伴來果醬及茄汁同吃。
先談炸豆蓉餅,以剝殼的豆蓉與粟米粒搓成球,炸過後成餅,餅吃起來不太熱,外層脆脆的,但絕對是可以再脆一點,豆粒味道不太突出,全被之中的香料所蓋過了,加上一點點粟米粒的甜味,是不錯的;千萬不要誤會炸魚薯球就如英式的Fish & Chips,絕對沒有英國人的富豪級享受,啖啖的魚柳不會出現在這個頭盤中,以一些醃漬過的魚,和薯蓉沾上麵包糠炸,吃起來有點魚肉的鹹香,薯粒不滑但夠粉,吃起來有鹹香又脆口的,挺好吃;煎魚雜菜三角包真如其名是一個包,也是用上剛才所述的醃魚作引,加上薯仔、洋蔥及其他雜菜碎,再混入點如孜然子大小茴的香料作餡,外邊的麵包不鬆軟,是厚沉沉的粉皮餅,包身煎過後微焦,味道不錯,但包身比起在香港可以吃到的麵包,就實在是太難啃了,你說做香港人多幸福。
似乎它們的Starter也老是這套方程式,斯里蘭卡雜菜春卷所謂的雜菜其實也是著仔、豆碎、洋蔥及甘荀等材料,加入香料作餡,再沾上麵包糠炸,外層蠻脆,加上開胃的香料,雖然吃得多也沉悶了一點,卻又永遠是很香口好吃;雞蛋洋蔥咖哩角,跟印度咖啡室角最大的分別應該是那外層的皮吧,不像印度式用上焗爐焗得乾身酥香,也是用上了炸的方式,吃起來是香口一點,風味確實已經不同,另外餡料內的雞蛋洋蔥不太突出,最有吃感的也是那滿有香料味的薯粒,所以個人認為,餡料是較像印度式的。吃罷多款的小吃,當中的香料味也挺濃郁的,所以基本上也沒有蘸過任何的醬汁。
進入下一個環節,湯點了斯里蘭卡菜湯,湯用上了椰汁、孜然等香料煮成湯,湯內有少量切得很細小的扁豆、西芹及甘荀碎,湯喝起來菜味不濃,反為是滲着淡淡的椰末及香料味,味道不太濃,加上一點炸過的麵包碎,吸了湯來伴湯喝,是蠻好的。
Traditional Dish點了其特式的Pittu,一份Pittu由一個像麵粉卷、紅洋蔥沙律及是日咖哩,那麵粉卷用上米粉加入適量的鹽、椰汁和水,再加入椰子肉的蓉,另外也當然有如孜然的香料,再放進竹筒內蒸,蒸好後的樣子就如一條白色的麵包卷,此麵包卷的質感有如介乎麵包粒與米粒之間,如群集在一起的乾飯碎,帶點椰香及孜然的香味,味道不太濃而且一點也不油膩,也再次說明斯里蘭卡菜跟印度菜的分別。
除了淨吃,也分別伴了紅洋蔥沙律及是日咖哩同吃,紅洋蔥沙律是先炒過再放涼的,吃起來甜甜的,紅洋蔥爽爽的,又爽又甜,配起較清較軟的粉卷同吃,又是兩極的感受;另外的咖哩仿佛再次向我們說明斯里蘭卡菜跟印度菜的分別,咖哩香料的味道薄薄的,但帶有頗濃的椰奶味,另外在咖哩汁內滿有微微的豆碎,豆碎除了豆殼,粉粉腍腍一起吃,都是不錯的。
最後當然是喝一杯斯里蘭卡的咖啡,和店家了解了,咖啡豆全是從斯里蘭卡來的,而其沖法就如沖茶一樣,似乎有點像印尼的沖法,但觀其咖啡內沒有咖啡渣,相信也是隔了渣的,喝起來第一個感覺就是甜得很,始終也是如印度的飲料般,味道都是要很重的,但咖啡的香味就一點也沒有,可能真的是太甜呢。
試過了一系列的菜式,都仿佛明白了印度菜及斯里蘭卡菜的分別,雖然大家也用上類似的香料,但辣度及濃度要比印度菜的低,而且烹調的方式也會滲入蒸的元素,本人不是認為很好吃,但確實是一種食的體驗,因為想來我也很難會到斯里蘭卡一遊的了,因為還有很多別的地方想去,所以想體驗斯里蘭卡菜,來一趟也絕對是值得的。
另外值得一讚的是店家RJ殷勤有禮,我問什麼,他也耐心的答我們所有關於飲食上的問題,但由於店內除了他,就原來其實也只有廚工一名,所以上菜的速度真的挺慢,但最後也要多謝他免了我們咖啡的錢,希望小店努力成功。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