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review
2012-06-05
41 views
茶餐廰對於香港人來說應該可以說得是生活的一部份. 你未必會吃日本茶, 法國菜, 意大利茶或韓國茶, 但茶餐廰, 一個月裡頭至少總會光顧上一趙. 而對於上班族來說, 茶餐廰更是吃午飯的不二之選, 香港的茶餐廰數目多得尤如天上繁星, 在這個百物騰貴的世代, 要保持競爭力, 各茶餐廳都不斷地在默默起革命, 食品質素, 種類, 以至裝修, 都成為特有的賣點. 這間茶餐廳本人總共光顧了三次. 當然, 在本人的茶餐廰生涯中, 三次絶對不是一個有代表性的數字. 要寫這篇食評, 是由於每一次的光顧它都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 先不說是好還是壞, 但至少, 能帶給我這樣感覺的餐廳, 這是第一家. 店如其名, 它名為冰室, 正是因為它是以六七十年代的冰室的裝潢作為藍本, 一排排的木卡座, 白光管, 牆上還有舊冰室的用具作裝飾, 很懂得迎合現在人喜歡懷舊的心態. 而且銅鑼灣是遊客區之一, 這種老香港式的格調很能吸引外地食客. 我已經忘記了第一次光顧是在什麼時候. 但唯一肯定的是我第一次推門進去就是因為它的外表, 所以本人主觀地認為它在外觀這個競爭因素上是成功的.餐牌很豐富, 大大的兩張壓在玻璃下. 我沒有花太
你未必會吃日本茶, 法國菜, 意大利茶或韓國茶, 但茶餐廰, 一個月裡頭至少總會光顧上一趙.
而對於上班族來說, 茶餐廰更是吃午飯的不二之選,
香港的茶餐廰數目多得尤如天上繁星, 在這個百物騰貴的世代, 要保持競爭力, 各茶餐廳都不斷地在默默起革命, 食品質素, 種類, 以至裝修, 都成為特有的賣點.
這間茶餐廳本人總共光顧了三次. 當然, 在本人的茶餐廰生涯中, 三次絶對不是一個有代表性的數字. 要寫這篇食評, 是由於每一次的光顧它都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 先不說是好還是壞, 但至少, 能帶給我這樣感覺的餐廳, 這是第一家.
店如其名, 它名為冰室, 正是因為它是以六七十年代的冰室的裝潢作為藍本, 一排排的木卡座, 白光管, 牆上還有舊冰室的用具作裝飾, 很懂得迎合現在人喜歡懷舊的心態. 而且銅鑼灣是遊客區之一, 這種老香港式的格調很能吸引外地食客. 我已經忘記了第一次光顧是在什麼時候. 但唯一肯定的是我第一次推門進去就是因為它的外表, 所以本人主觀地認為它在外觀這個競爭因素上是成功的.
餐牌很豐富, 大大的兩張壓在玻璃下. 我沒有花太多時間研究, 但亦可看出餐廳想要滿足食客對任何一種味覺的慾望的努力. 除了一些必備的茶餐, 奄列, 通粉意粉, 三文治及冷熱食品外, 還有甜品及波蘿包之類供應, 選擇算是多樣化了, 而且炒蛋是鮮奶炒蛋, 波蘿包亦提供波蘿油或炒蛋波蘿等等, 也看得出當中着實花過了心機.
我第一次點的是炒蛋波蘿包餐. 因為兩樣都是我的至愛, 不作他選. 那一次的感覺良好, 因為記很波蘿包很看很鬆化, 蛋又炒得很香很滑, 雖然忘記了飲品的味道, 而且價錢有點貴-- 炒蛋波蘿包餐盛惠28元, 加凍飲後是31! 但心裡還給它打了一個滿高的分數.
第二次和第三次光顧的時間大概都是在星期六的下午二時左右. 沒有看見下午茶餐牌, 不知道是沒有還是因為是週六不供應.
因為想吃煎蛋, 所以就點了茶餐. 茶餐的內容是: 叉燒通粉(可改火腿或意粉), 火腿煎蛋(或鮮奶炒蛋)配牛油方包, 凍咖啡少甜.
整體來說就是茶餐一個, 沒有太大的驚喜. 叉燒就是一般茶餐廰吃到的質數., 不過這裡既然不是以燒味作賣點, 所以也不作深究. 通粉略嫌有點硬, 湯就是一般的雞粉湯, 火腿有用心煎過但不太油膩算是不錯. 牛油方包的包很厚, 但牛油太少, 像吃白方飽一樣.
但第三次光顧的時候......我被招呼到一個客人剛離開的小卡座. 侍應執拾了用過的餐具, 但居然只用一張小餐紙去抺抬, 而抬上還有上手客人(還不知道會不會是上上手或上上上手....)的食物渣滓! 看着就心裡不快, 好吧, 唯有叫侍應來抹一下, 但這個侍應也只是隨便抺一下, 食物渣滓還在! 到點餐時, 因為我的坐位是對着水吧的, 水吧旁站着兩個員工, 一個是侍應打扮, 一個是廚房員工的打扮, 兩個都只是站着, 看見我要點菜卻都只是看着而以都沒有幫姕. 最後雖然是侍應打份的那位員工都有來替我下單, 但這些反應已經令我扣掉了一些分數. 食物質素是差不多, 都是那些叉燒和一樣的百方包, 但那杯咖啡和之前那次相比差太遠了, 味道淡如水, 完全沒有層次和質感! 才去了三次, 想不到三次給我的感覺卻有如天淵之別!
從整體來看這裡外觀不錯, 食物多樣化, 而且以地區來說價錢算是十分合裡. 唯出品和服務質素仍有改善的空間.
當然說到底以上都只是本人不算相當有代表性的一些個人經驗和感受. 只供參考!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