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review
2013-05-27
1813 views
工作過後, 有時都可以說是身心疲累, 對的人不少, 花的心神也多, 所以每每收工都進入放鬆而睏倦的狀態。不過每次都有完成任務的成功感, 總是會會心微笑的。然而在吃方面, 兩個人就在工作附近, 走過山林道, 沒有認為太多合適的, 於是來這家老店感應一下舊氣息。這家店在這個車道繁忙的柯士甸道已立足了很多年, 人們每每經過都記得那個開放式的薄餅廚房。其實這個設計在二十年前的薄餅連鎖"陽光一代"已經深入人心, 你們還記得嗎?? 當然, 這個是高級版啦!! 不過, 跟太平館一樣, 舊式的港人對西餐總有一種既定概念與印象, 而且從前的外國裝潢也有如這樣一個氣氛, 所以就在old fashion的老外味中也滲出一些港式的質感。餐廳燈光暗, 桌上總有燭光, 餐具只一窩蜂放在餐包碟上。桌上有時也充斥著銀器擺設, 爉燭台, 牙籤盒, 花樽, 醒酒籃等, 活像Amigo的感覺。餐牌總是皮革物質封面, 時有熨金或壓花, 中英法或意譯本中, 總有些怪怪的名詞或將地道食物名加進去一樣。這些都是他們餐廳對西餐的解說與理念。就讓我們看一下這個老港怎做意大利菜。蕃茄蒜蓉包, 這是意大利常見的前菜。在焗香蒜蓉包之上加入
餐廳燈光暗, 桌上總有燭光, 餐具只一窩蜂放在餐包碟上。桌上有時也充斥著銀器擺設, 爉燭台, 牙籤盒, 花樽, 醒酒籃等, 活像Amigo的感覺。餐牌總是皮革物質封面, 時有熨金或壓花, 中英法或意譯本中, 總有些怪怪的名詞或將地道食物名加進去一樣。這些都是他們餐廳對西餐的解說與理念。就讓我們看一下這個老港怎做意大利菜。
整體來說, 它並不是一家大家認為高到遙不可及的Fine Dining小店, 亦不是一家在現今資訊泛濫的世界下依然覺得地道或正宗的意大利西式餐廳, 又不是一家吃後令人嘆為觀止的高手藝餐廳。它是一家蘊含與見證著香港人對西式餐飲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就這樣的格局底蘊, 才會有今天的仔細與專業。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