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review
2008-07-13
18 views
上回不夠吃的砵仔蒸飯,今次準備充足了,但燒豬油自己這檯消耗量驚人,連店方亦說不夠貨,惟用梅菜扣肉的豬油汁伴來吃。說到梅菜扣肉,聽E.T說較早前做得好,親身體驗過後,是日瘦的部分也不過韌,然而肥的位置卻不足以帶出驚喜,當然以現質素來說比起坊間酒家已經是高半班的了,卻不足以叫大家為此再來。換走了糟汁炒肚尖,要了客家炆門鱔,門鱔也是客家人常用材料,簡單地同鹹菜炆加些椒粒已很好味,是晚用乾門鱔與鹹菜、黃豆及大芥菜同煮,材料分別吃過,味道是各自為政,此品還是大鍋慢慢炆,才能吃出味兒,留下來隔天返煮仲好味。至此飽得要命,冬瓜封來得正是時候,三大塊冬瓜足夠大圍人分享,用上濃郁高湯去燴,吃起來嫩身夠甜味道亦不至太單調,下了些火腿絲點綴,味道更為豐富。至煎炆豆腐釀涼瓜上來,食友問是什麼來的,看樣子是一大鍋湯,用大羹翻兩翻,撈到兩件涼瓜才知是煎「煲」豆腐釀涼瓜,先喝口湯,充滿著涼瓜濃郁甘甜,亦滲著豬肉的雜油,笑說若油撇去半分,會是個不俗的涼瓜湯哈哈!只吃了釀涼瓜,肉餡吃得出只有豬肉,吃上口亦不算「實的的」,以涼瓜包著,不算出色,當家常菜吃過就算了。老酒煮豬雜,上回吃印象麻麻,是次吃亦沒留下太深刻印象,可幸
換走了糟汁炒肚尖,要了客家炆門鱔,門鱔也是客家人常用材料,簡單地同鹹菜炆加些椒粒已很好味,是晚用乾門鱔與鹹菜、黃豆及大芥菜同煮,材料分別吃過,味道是各自為政,此品還是大鍋慢慢炆,才能吃出味兒,留下來隔天返煮仲好味。
至此飽得要命,冬瓜封來得正是時候,三大塊冬瓜足夠大圍人分享,用上濃郁高湯去燴,吃起來嫩身夠甜味道亦不至太單調,下了些火腿絲點綴,味道更為豐富。
至煎炆豆腐釀涼瓜上來,食友問是什麼來的,看樣子是一大鍋湯,用大羹翻兩翻,撈到兩件涼瓜才知是煎「煲」豆腐釀涼瓜,先喝口湯,充滿著涼瓜濃郁甘甜,亦滲著豬肉的雜油,笑說若油撇去半分,會是個不俗的涼瓜湯哈哈!只吃了釀涼瓜,肉餡吃得出只有豬肉,吃上口亦不算「實的的」,以涼瓜包著,不算出色,當家常菜吃過就算了。
老酒煮豬雜,上回吃印象麻麻,是次吃亦沒留下太深刻印象,可幸是豬雜不羶,甜甜的老酒味兒,叫人想起客家人過年的味兒。
敬送的客家鹹茶粿與上回吃到的無異,糯皮還是軟腍腍,還是喝碗番薯糖水好了,從來喝番薯糖水都只取湯不吃渣,因為番薯煮得不夠時候,用筷子亦「篤」不入,是可以很難吃的,笑喝過就算了。
貫徹客家菜的平民價,埋單每人$140,主打的客家鹹雞、涼瓜鹹菜西施骨仍不錯,但整體水準卻未如理想。眾人千里迢迢而來,總抱著期望,曾在這裡嚐過東江菜那傳統風味,非矜貴山珍海味,卻是將下價材料以功夫、時間換來的粗中帶細滋味,一切源於一份心機,希望當晚《客家宴》只是一時失準,愛吃的,也不忍傳統客家足跡,隱沒於以利錢掛勾的商業社會。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