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7-10-29
6787 浏览
不知不覺原來這陣子吃了不少台灣菜,是晚跟友人在數間餐廳下還是選了台灣菜。除了牛肉麵和滷肉飯,這裡的選擇跟平常的台菜很不一樣,賣點是樸實地道。我們也趁機不點牛肉麵和滷肉飯這些例牌,點些較清淡的家常菜養養生。餐廳地方不大,但平日晚上七時半已經坐滿,幸好我們趕及在七時入座,還有舒適的卡位可以坐。餐牌全部附圖,實在花多眼亂。基本一個麵食或飯都不過五十元,還有套餐可選,價錢都很相宜。但我們想自由度大一點,便選擇了散點。說明是養生的晚上,當然要點兩杯熱飲。欣賞這裡不只得一般的冰紅茶、冰綠茶、珍珠奶茶,熱飲也有一版紙的選擇。我們分別點了桂圓紅棗茶和蜂蜜蘋果茶,用糖漿加熱水沖泡,偏甜但很夠味道,喝下去暖胃又潤喉。外出吃飯難得有湯水喝喝,便點了一人一款試試。蔭瓜原來是用黑豆醬油醃製過的黃瓜,是台灣的家常醃製罐頭物。雖然看不見真身,但湯水已有很濃烈的醬油味,實是比較鹹。苦瓜和鳳梨都已煮得非常林,味道卻沒有太多落於湯中,咬下去仍有其原味。用上新鮮的鳳梨,沒有糖水泡過,帶點鹹也不會怪。原盅燉的方式令雞肉仍然嫩滑,當然用上雞腿部分也有關係。驚喜的是有蜆肉,不過因湯底的醬油味太重,不太覺得其鮮味。另一紫菜豆腐蚵
餐廳地方不大,但平日晚上七時半已經坐滿,幸好我們趕及在七時入座,還有舒適的卡位可以坐。
餐牌全部附圖,實在花多眼亂。基本一個麵食或飯都不過五十元,還有套餐可選,價錢都很相宜。但我們想自由度大一點,便選擇了散點。
說明是養生的晚上,當然要點兩杯熱飲。欣賞這裡不只得一般的冰紅茶、冰綠茶、珍珠奶茶,熱飲也有一版紙的選擇。我們分別點了桂圓紅棗茶和蜂蜜蘋果茶,用糖漿加熱水沖泡,偏甜但很夠味道,喝下去暖胃又潤喉。
外出吃飯難得有湯水喝喝,便點了一人一款試試。
蔭瓜原來是用黑豆醬油醃製過的黃瓜,是台灣的家常醃製罐頭物。雖然看不見真身,但湯水已有很濃烈的醬油味,實是比較鹹。苦瓜和鳳梨都已煮得非常林,味道卻沒有太多落於湯中,咬下去仍有其原味。用上新鮮的鳳梨,沒有糖水泡過,帶點鹹也不會怪。
原盅燉的方式令雞肉仍然嫩滑,當然用上雞腿部分也有關係。驚喜的是有蜆肉,不過因湯底的醬油味太重,不太覺得其鮮味。
另一紫菜豆腐蚵仔湯,看上去比餐牌上的淺色,可是喝下去鹹味和胡椒粉的辣味也是偏重。
紫菜用的品種較一般厚和挺身,浸在湯中不會溶成糊漿。蚵仔份量很多,略略一數都有十數顆。
看這個超巨型的蚵「仔」 (這麼大都不算仔了...)! 咬下去仍然creamy,不會被滾至過熟,而且有蠔鮮味,一點也不腥,果然是用上新鮮蚵仔。後面的豆腐則是切得較小顆但仍工整,是漿粉做的豆腐,很是滑溜。
是晚最期待也是最好吃的一道菜--菜脯煎蛋披薩。用料非常簡單樸素,出色的地方在於煮法和創意。雞蛋煎得外皮乾身不會太油、香脆並帶焦香的啡面,而內裏就像奄列般非常鬆軟,最內層的軟滑蛋漿混合爽脆的甜菜脯,很是滋味。能夠將最家常的菜脯煎蛋變奏出一個這麽有層次口感的菜式,實在不簡單。
新竹米粉非常幼身人人皆知,所以大多餐廳都將其放湯,很少真的會挑戰炒米粉。這裡在餐牌上炒新竹米粉的圖示旁邊,居然還有一個大大的推介字樣,當然要一試究竟。端上來的新竹米粉好像比一般吃的更幼身,真的絕不欺場,可仍條條分明,炒得非常乾身卻不油膩,值得稱讚。 配料豐富,有芽菜、韭黃、青椒絲、洋蔥、紅蘿蔔絲和肉絲,都夾雜於新竹米粉之間,可見「大兜亂」得很均勻,不會「米粉還米粉、配料還配料」的分得開開。 最上面還放了些滷肉醬,拌在米粉當中一起吃更為惹味。
麻油雞是台灣很家常的一道菜,據說很滋補,尤其是產後孕婦最適宜吃。所謂麻油雞,當然是要下麻油,還有另一個最重要的材料就是台灣米酒。不要看它醬汁呈淺啡色,以為有下麻醬,其實是雞肉與麻油和米酒煮久了的顏色。
這個麻油雞雞肉又是用上雞腿部分,即使炆煮過一段時間也不會鞋口。雞肉事先出過水去除了髒物,所以醬汁不會有油或髒物浮面。雞肉還有用薑炒過才煮,僻腥又僻寒雪味。這裡還加入了椰菜塊,比傳統的麻油雞更為均衡健康,不過若可煮林一點會更好。
這樣的台式家常菜作賣點比較少有,樸實暖胃之餘,竟然很有驚喜。其實台菜真的不限於牛肉麵和滷肉飯,像這家小館也有很多有心思的選擇。
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