蕹菜,又名甕菜、通菜、空心菜,為旋花科植物蕹菜的莖、葉,一年生蔓狀草本,全體無毛,莖中空,匍匐。葉互生,具長柄,葉片矩圓狀卵形或橢圓狀矩圓形,長6-15厘米,生於濕地或水田中,多於夏、秋採集,一般多鮮用,為家常食用蔬菜。
蕹菜性寒、味甘,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通便的功效。因其富含鈣質,有助維持心率和血管的正常滲透壓,可預防高血壓引起的頭痛;其纖維素可增強腸道蠕動,幫助通便。適合高血壓、習慣性便秘和痔瘡患者作為食療,對於肺熱鼻衄、鼻血不止或小便出血者也有舒緩作用。
禁忌:因蕹菜性寒,平素胃寒容易作嘔作吐或腹瀉人士,以及常因子宮寒冷引起痛經的婦女行經期間皆不宜食用。
坊間盛傳食用蕹菜後會引起小腿抽筋,故蕹菜又被稱為「抽筋菜」,但這種說法並未見有近代研究報告及文獻記載。小腿抽筋,即腓腸肌痙攣,中醫名為轉筋,原理為下肢動脈供血不足,或神經受壓迫,或礦物質失衡,血流不暢、筋脈失養,筋膜乾燥所致。食蕹菜而引起抽筋者,究其原因是由於蕹菜性寒,不適合人群食用後,因寒性收引、寒凝血滯,導致局部血流不暢、血供不足而引起筋脈攣縮。由此可知,非單蕹菜,但凡屬性寒涼之品,如過度疲勞、體弱氣血虛少人士食之,即可引起小腿肌肉痙攣。正常食用,一般無恙。
《諸病源候論‧霍亂轉筋候》:「夫霍亂大吐下之後,陰陽俱虛,其血氣虛極,則手足逆冷,而榮衛不理,冷搏於筋,則筋爲之轉,冷入於足之三陰三陽,則腳筋轉,入於手之三陰三陽,則手筋轉。」此處主要論述霍亂嘔吐、泄瀉後受寒所致的肌肉痙攣,實則也說明在血氣不足加上受寒的情況下即可引發。《赤水玄珠‧轉筋》:「尋常轉筋,四時皆有,不因霍亂而發者,其發多於睡中,或伸欠而作……」可見古人對於夜間睡眠時或伸展腰背、打呵欠時出現肌肉痙攣的情況已有一定的認識。如睡眠時遇上小腿肌肉痙攣,以右側為例,可用左手手掌包覆右側小腿肚,拇指置於小腿內側,其餘四指置於外側,稍稍施加壓力拿著,待腓腸肌痙攣緩解後,仍不放手,加以右手將踝關節背屈 (見圖),1-2分鐘內即能緩解,對側反是。
如因運動過量、過度疲勞或負荷過重,小腿肌肉過度收縮或拉長導致小腿三頭肌損傷者,一般經針灸、推拿、中藥熱敷等治療即可緩解疼痛,但宜多休息及保持雙腳暖和,接受治療期間應減少下肢各種小腿負力運動,有助早日康復。
※上述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