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1-12-05
347 瀏覽
酒家.可算是我們每個香港人必定吃過飯的地方。酒家.亦是令我們足滿著兒時回憶的地方。酒家.亦是有一種能夠結集香港人(情)的地方。 在秋高氣爽的一個下午出發,來到這間擁有85年歷史的老字號酒家。在店面高高的掛著蓮、香、樓三隻大字的金字招牌。到底它如何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迄立不倒支持到現在呢?現在,我就入去探過究竟..... 現在大慨差不多二時正,店內人頭湧湧。在每一張椅後都有一些人等位置。其實這裡的食客不是以旅客為多,大多數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幸好,我只是等了一會,就有兩個位置。 坐下來後,才有時間慢慢看真每一個角落。這裡沒有瑰麗堂皇的裝潢,只有老式的電風扇和一些字畫,和木造的桌子和椅子。還有綠色和白色格子的磚地版。這些這些也許已經有一個世紀的歷史了每一組來的人差不多都是"搭枱",其實我們沒有什麼好介意的。 我們點了兩盅壽眉 ,這裡有茶壺和中國傳統特色的焗茶盅選擇,我們當然選了傳統的。這裡可以認識中國的茗茶文化,泡茶也是一種學問。還有這裡的餐具都印有出於污泥而不染的水蓮和香港蓮香樓的隸書字,令雪白的茶杯,碗碟更添一分懷舊感。 身穿舊式的白上衣黑褲裝的侍應交下一張點心卡後,亦是我們爭分
酒家.亦是令我們足滿著兒時回憶的地方。
酒家.亦是有一種能夠結集香港人(情)的地方。
在店面高高的掛著蓮、香、樓三隻大字的金字招牌。
到底它如何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迄立不倒支持到現在呢?
現在,我就入去探過究竟.....
在每一張椅後都有一些人等位置。
其實這裡的食客不是以旅客為多,大多數都是上了年紀的人。
幸好,我只是等了一會,就有兩個位置。
這裡沒有瑰麗堂皇的裝潢,
只有老式的電風扇和一些字畫,和木造的桌子和椅子。
還有綠色和白色格子的磚地版。這些這些也許已經有一個世紀的歷史了
每一組來的人差不多都是"搭枱",其實我們沒有什麼好介意的。
這裡可以認識中國的茗茶文化,泡茶也是一種學問。
還有這裡的餐具都印有出於污泥而不染的水蓮和香港蓮香樓的隸書字,令雪白的茶杯,碗碟更添一分懷舊感。
身穿舊式的白上衣黑褲裝的侍應交下一張點心卡後,亦是我們爭分奪秒的時候。
這裡沒有點心紙,你自己喜歡什麼,就去看看點心車有什麼。
如果慢一點都會給別人搶走你的點心喔。
這裡就像兒時一樣,點心婆婆穿插著窄小的走道,大聲呼叫著點心的名字,份外有親切感。
最後我搶到的有,干蒸燒賣,蝦餃,鵪鶉蛋燒賣,,馬拉盞,山竹牛肉,鳳爪和蓮蓉包
【食物】
這裡的燒賣每顆都是等大的,而且分量都蠻多的,而蝦仁的確是非常的新鮮,而且豬肉打得蠻有彈性。
令入口更有口感,差只差在麵皮蒸得太透,很易爛掉。
豉汁鳳爪
味道略為普通,得不夠入味,如果炆得入夠長時間的話,入口應該即溶。
這裡的比較彈牙而底也只有少少的腐皮。
豬肉和鵪鶉蛋夾得剛剛好。鵪鶉蛋很彈牙亦很粉。
在外面的酒家,這道菜已經面臨絕種。
最後雖然中間只有一點的蓮蓉,其實作為點綴已經很足夠。
拿上手就如熱鍋中的螞蟻。它當然不只那麼簡單啦,它包皮很薄,蓮蓉多。
從中間弄開蓮蓉就從中間流出,而且橙黃色如日落般的咸蛋黃。
吃起來滿口都是蓮香味,卻一點都不會"漏",而咸蛋黃也是有黃油的,十分的綿和飄香。
其實吃完一個,你就像吃了一個月餅一樣,但最神奇的是你不會覺得"濟"
【飯後感】
吃完整餐飯後,我們才有時間談談天,品茗那盅茶。
我們放下手中的電子產品,走回去舊時。真真正正的面對面談天,
不要每個都是"低頭族"。低下頭,其實你會錯過了很多。
在這裡即使不認識,也能馬上聊起來,這就是酒樓的魔力。
其實迫隘與不認識的人坐在一起,也是一件蠻熱鬧和特別的事。
不竟,在西餐廳坐的都是卡位,很少和隔壁的說話。
在這裏的每位侍應都是上了年紀的人,每一個都是有故事的人。
他們聚集在這裡使這間酒樓更有歷史價值、更有感情。
有人說:「這裡很髒,有談罐,衛生...」
反過來想,你在那裡可以看到這麼有特色的地方?你就當是一重古典的裝置藝術吧!
這樣有這裏的「味道」,其實這就是歷史,上一輩的人也是這樣吃,為何你不行呢?
就算裝潢亮麗的,也不見得好吃吧。也許再過一陣子,你要看談罐就要進博物館看了。
看著一間又一間酒家結業,尤其是很有歷史的西貢永和海鮮酒家結業,其實覺得很唏噓。
酒家擁有的人,情,事,比那些高級西餐廳更濃、有人情味。
在這裡可以高談闊論,也不需要顧著什麼禮儀,也可以和服務員打打"牙較",
聽聽老人家說說他的故事,和隔壁的人馬上變成朋友。
在西餐廳裏,你是做不到的。
我不想"飲茶"終有一日變成集體回憶的一項。
也不想一些有特色的食物和一些有歷史價值的酒家變成真正的歷史。
所以我們一起憐香惜玉,珍惜這些舊式老酒家吧。
張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