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review
2014-02-01
800 views
拉麵熱潮根本還未減退,或許其實拉麵跟hip-hop一樣,不是潮流,是文化。當大家接受了這種食物,便成為了文化,植根在香港。我的博多濃厚豚骨拉麵,還是由於生怕選重口味太濃會無法吃下或吃一半便膩,選了「淡一點」味道鹽分、「少」油量,結果還真是較淡味。後來吃了幾口,店員會前來查問食客,拉麵會否太淡,如太淡,可加入桌上的「拉麵豉油」。那拉麵豉油挺有心思,按一下,即有一格豉油沖上上格,食客倒進拉麵即可。但其實,這樣放豉油,與滾湯/弄湯時加了豉油又是兩碼子的事吧? 就好像到上海婆婆,一個擔擔麵要辣,一個清湯後來再叫加點辣,後加的是給你一碗辣油,也是差天共地的。拉麵選了「硬」,但感覺也不是太硬,與女朋友仔的普通硬度分別不大;這種拉麵也太幼了,又是有種吃中式雲吞麵幼麵的感覺;再者,這種拉麵的掛湯能力的確低,每每要用羹盛一點湯,附著拉麵吃,方才湯麵共嚐。博多濃厚豚骨拉麵的湯底,比起黑拉麵已算是較熱。油份不多,但湯底沒有很濃厚很濃厚的豚骨味,至少沒有「想吃便要再吃」的感覺。黑芝炸蒜油黑拉麵,女朋友仔表示不錯,至少湯濃而不肥膩,但我試了一口,嫌其太冷了,不夠熱,吃了很易膩。叉燒,相當適合女性的叉燒,可說是半
那拉麵豉油挺有心思,按一下,即有一格豉油沖上上格,食客倒進拉麵即可。但其實,這樣放豉油,與滾湯/弄湯時加了豉油又是兩碼子的事吧? 就好像到上海婆婆,一個擔擔麵要辣,一個清湯後來再叫加點辣,後加的是給你一碗辣油,也是差天共地的。
博多濃厚豚骨拉麵的湯底,比起黑拉麵已算是較熱。油份不多,但湯底沒有很濃厚很濃厚的豚骨味,至少沒有「想吃便要再吃」的感覺。
叉燒,相當適合女性的叉燒,可說是半點脂肪/肥膏,連女朋友仔都稱「很瘦」的叉燒,一般男食客相信不會拍手叫好。
溏心蛋,第一口以為不太流,後來的都相當流心;但其實沒甚麼味道,某些店子吃過的溏心蛋真的像醃過、有滷水味般。這顆蛋,感覺就是一大批蛋一同處理,去殼後便快快放進拉麵,就是白白的,沒有特別。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