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review
2014-07-16
682 views
上集介紹了「莆田十最」,本文則繼續介紹數道莆田特色菜,以及數款小妹吃過或初嚐的甜品。 藥膳竹筒蝦小妺曾於台灣養生飯館吃過,想不到今晚也有機會碰上﹗藥膳蝦並不特別或罕見,只是,以天然竹筒作器具,是較少有的。竹筒內有兩隻鮮美的海蝦,呷下一口湯,幽幽的中藥味和酒香緩緩地向四方擴散,清香鮮甜無比,是蠻滋補養生的一道湯。就地取材,善用天然資源,是祖輩們累積下來的智慧。祖輩們種下的大片蒼翠竹林,老家眾人會砍下剛出的竹筍食用,摘下新鮮竹葉包糭,斬下竹枝晾衣服,買掉竹樹賺錢,甚或乎當柴燒掉。彷彿,從來也不會懂用作器皿煮食,有點兒浪費了。糖醋皮蛋的煮法蠻有創意的,咬下外皮脆脆而酸甜,內裏鮮滑爽口。皮蛋切後,加入麵粉炸成金黃色,再混入糖醋等同炒,賣相極似糖醋排骨,假可亂真。還記得早些年,姑媽送了一大盒松花皮蛋給我們帶回港,黝黑光亮皮蛋上有些白色的花紋,煞是美艷動人﹗每年盛夏是蟶子豐收的季節,福建人把吃不了的蟶子放在烈日下曬乾,成為了蟶乾。蟶子、蟶乾是家中小弟的至愛。新鮮蟶子,可用作清蒸蒜蓉蟶子粉絲,或沾上蕃薯粉作湯羹。蟶乾,可煲豬骨湯,或用以炒米粉、煲菜飯和煲菜粥。蟶子或蟶乾雖鮮甜無比,但不知怎的,從來
藥膳竹筒蝦小妺曾於台灣養生飯館吃過,想不到今晚也有機會碰上﹗藥膳蝦並不特別或罕見,只是,以天然竹筒作器具,是較少有的。竹筒內有兩隻鮮美的海蝦,呷下一口湯,幽幽的中藥味和酒香緩緩地向四方擴散,清香鮮甜無比,是蠻滋補養生的一道湯。
就地取材,善用天然資源,是祖輩們累積下來的智慧。祖輩們種下的大片蒼翠竹林,老家眾人會砍下剛出的竹筍食用,摘下新鮮竹葉包糭,斬下竹枝晾衣服,買掉竹樹賺錢,甚或乎當柴燒掉。彷彿,從來也不會懂用作器皿煮食,有點兒浪費了。 糖醋皮蛋的煮法蠻有創意的,咬下外皮脆脆而酸甜,內裏鮮滑爽口。皮蛋切後,加入麵粉炸成金黃色,再混入糖醋等同炒,賣相極似糖醋排骨,假可亂真。還記得早些年,姑媽送了一大盒松花皮蛋給我們帶回港,黝黑光亮皮蛋上有些白色的花紋,煞是美艷動人﹗ 每年盛夏是蟶子豐收的季節,福建人把吃不了的蟶子放在烈日下曬乾,成為了蟶乾。蟶子、蟶乾是家中小弟的至愛。新鮮蟶子,可用作清蒸蒜蓉蟶子粉絲,或沾上蕃薯粉作湯羹。蟶乾,可煲豬骨湯,或用以炒米粉、煲菜飯和煲菜粥。蟶子或蟶乾雖鮮甜無比,但不知怎的,從來都不是小妹的至愛。
店家的大廚則把蟶乾酥炸,酥炸蟶乾鮮香之餘,口感更為香脆帶嚼勁。作為一道香脆小吃,用以佐酒一流也。 馬鮫魚肉質比較厚實多肉,魚味又突出,一般都會用來煎炸或醋醃。除了炸馬鮫魚外,炸帶魚也是福建人飯桌上的常客,用以佐飯或粥同吃。兩者,均陪伴著小妹成長。母親大人大多以鹽醃魚,繼而以慢火煎香,方便簡單,可供一家數口幾餐之用。
店家的炸馬鮫魚稍嫌炸得過火了少許,肉質有點兒乾硬,魚肉的彈性和鮮味盡失。廚房宜控制一下火喉,方能炸出馬鮫魚外皮酥脆、魚肉鮮美的最佳效果。此外,店家提供了蒜蓉醬汁拌上同吃。個人而言,若提供更為惹味的黃芥茉醬,再配上清爽蘿蔔絲和橙皮絲,口感上會更為濃烈及清新。 莆田因盛產荔枝而有「荔城」之美譽,莆田荔枝肉乃其一大名菜,是一道講究手功的菜式。正宗的做法是 - 大廚把豬瘦肉切成荔枝般大小,再用刀在肉上刻出荔枝殼凸凹不平的樣貌,經油炸之後,外形極似一粒粒栩栩如生的荔枝。最後,把「荔枝肉」混入準備好的調味料中煮至入味入色,最後,把鮮荔枝放在碟邊作裝飾,教人真假難分。一葷一素,渾然天成,這乃此菜的精髓所在。
不過,店家的莆田荔枝肉徒見其名,不見其貌,更未見其味。賣相和味道,與港式的生炒咕嚕肉無疑,荔枝味更是渾然不覺的,略感失望。 是晚,試了七款糕點和 甜品,有傳統的,也有新創的;有驚喜的,也有失望的。現按個人喜愛程度逐一細述之:
薄荷枇杷凍以幼滑非常、質感與軟身涼粉相似的草藥果凍為主,再伴以少量的透明且潤腸功能一流的蘭香子,以及一粒以薄荷葉點綴的枇杷。入口味道淡淡的,清爽而微甜,予人幸福之感,夏日必試的甜品也。一小粒的枇杷,有著小妹熟悉的味道,想必是來自鐵罐枇杷糖水吧﹗那一小罐的糖水,滿載了小妹童年的小小幸福。 白果芋泥,看似極不相襯,想不到是如此的匹配﹗粉芋蒸熟後,搗成芋泥,置於白果奶凍中間,再放上一粒的白果。奶凍質感稠密,而芋蓉則細緻柔潤,兩者均是香甜不膩。 黃金京粿色澤和口感似年糕,咬下,味道有種「似曾相識之感」,然苦苦追憶,仍毫無頭緒。回家問母親大人,才喚醒封塵了二十多年的零碎記憶 - 祖母坐在板凳上,用幼線切割京粿的片斷,於腦海中閃過。是的,祖母早年會自製白裏帶黃的京粿,由於金粿質感軟粘,不能用刀切,只能用線切割。食用時,可蘸上沙糖或蜜糖,風味猶佳。
店家的黃金京粿以糯米混合粳米製成,米漿不加糖只加鹹,蒸出的金粿呈米黃色,再用慢火煎至表皮金黃酥脆,更為香脆惹味。可是,小妹還是鍾情於不加煎炸的蒸金粿。 莆田印糕是用糯米、粳米和碾粉為主料,以花生碎和豆粉為餡。不同的印糕模具,可造出不同的形狀,店家則分別用了方形或圓形的模具,再於糕上點了四點橙紅點作裝飾。印糕鬆軟柔韌,質感清白細綿,入口有點身乾身且鬆散。 蕃薯餅的外皮應該是是蕃薯蓉混入糯米粉或粘米粉製作而成,再包著蓮蓉餡料,放入滾油炸至金黃色,咬下香糯酥脆。祖母也會弄蕃薯餅,皮以蕃薯蓉為主,餡料則是炒香了的花生碎和沙糖,十分香甜好味,口感絕佳。 黃金紫薯泥中的南瓜和紫薯味道極為淡薄,雖賣相精緻,色澤艷麗,口感香滑,但味道極淡,略感失望。 綠豆紅團,即老家的紅粿或紅龜粿,代表福氣、榮祿、長壽和團圓,是婚宴或新年時,家家戶戶必備之物。紅團呈扁平狀,約巴掌般大子,紅色皮,以木模具外壓成形,內包餡料,再以植物葉墊底,取其鮮香味。祖母的紅粿除了豆餡外,小妹最愛的是以蒸熟了的糯米混入紅糖攪伴作餡,香糯煙韌中,甜甜的。若把紅粿落鍋油炸,又有另一番的味道。想起,不禁口水直流﹗
莆田的綠豆紅團外皮有點乾硬,綠豆餡則過份乾身了,口感頗差,有待改善。未能吃出那一份的幸福味道,於小妹而言,更感遺憾。 小結:
福建菜在香港不太流行,相關食肆也極少。吃罷,友人著小妹帶家人來莆田嚐味。向家人展示照片,大家興趣均不大,母親大人更冷冷地拋出一句:「我也會煮啦,點解要出去食?浪費﹗﹗」是的,老一輩福建人節儉成性,要他們出外用餐,真的不太容易。每每,小妹要軟硬兼施,才可拖著父母親大人外出用餐。這也解釋了何以福建菜一直未能大行其道了……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