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review
2008-12-28
13 views
每每經過這條小巴聚集~繁忙中卻帶點蕭條的街頭上~都會著眼於眼前的小館一派深啡淺啡交疊的陳舊店面~既然晚餐不多如意~也得找點中看也中吃的東西來補償一下方才的失落感~就在小巴群中穿穿插插來到這小館來到這等舊舊的中式甜品館子~牆上有用毛筆書法所提的字~在面前的玻璃檯下也有方格紙的電腦印字餐牌~新舊相融~時空交錯~每次在這等懷舊環境下~小比都會不其然叫上一碗熱的芝麻糊配湯丸來試試其手藝如何如何~有趣的是這裡也有老號一貫的作風~湯丸是以一粒來作單位的~吃多少加多少~熱騰騰的芝麻糊在端上來的時候已被涼涼天氣吹得結了薄膜~把熱氣都鎖進裡頭~質地尚算幼滑得來稠度也來得適中~匙羹放面也足以輕輕的被托著~若芝麻與米的比例再拉近些微的話~必定來得更香更吸引~外加的兩粒湯丸外皮不夠薄~但內餡與芝麻糊互相呼應~要的就是這種「裏應外合」的感覺麼 ?這陣子忙著教小朋友都喊得聲帶受損了~最好來一碗木瓜燉雪耳~端上來的時候面頭的糖水張力大大的~形成拱拱的小丘~這盅滋潤得很的糖水~背後的功夫做得一絲不苟~不是一般新式店那些冰糖雪耳'煮'木瓜可相比~平常吃這小盅最怕甜得發寒的糖水~這裡的是散著微微的甜味~但卻充滿木瓜的味道
來到這等舊舊的中式甜品館子~牆上有用毛筆書法所提的字~在面前的玻璃檯下也有方格紙的電腦印字餐牌~新舊相融~時空交錯~每次在這等懷舊環境下~小比都會不其然叫上一碗熱的芝麻糊配湯丸來試試其手藝如何如何~有趣的是這裡也有老號一貫的作風~湯丸是以一粒來作單位的~吃多少加多少~
熱騰騰的芝麻糊在端上來的時候已被涼涼天氣吹得結了薄膜~把熱氣都鎖進裡頭~質地尚算幼滑得來稠度也來得適中~匙羹放面也足以輕輕的被托著~若芝麻與米的比例再拉近些微的話~必定來得更香更吸引~外加的兩粒湯丸外皮不夠薄~但內餡與芝麻糊互相呼應~要的就是這種「裏應外合」的感覺麼 ?
這陣子忙著教小朋友都喊得聲帶受損了~最好來一碗木瓜燉雪耳~端上來的時候面頭的糖水張力大大的~形成拱拱的小丘~這盅滋潤得很的糖水~背後的功夫做得一絲不苟~不是一般新式店那些冰糖雪耳'煮'木瓜可相比~平常吃這小盅最怕甜得發寒的糖水~這裡的是散著微微的甜味~但卻充滿木瓜的味道~有種'after taste'的感覺啊~~再者~雪耳燉得綿綿不鬆散~吃罷之後大比也說潤潤的值得一試~然而還想試試這裡最引人入性的上海包點~有咸有甜的粢飯不是到處都有機會嚐得到~就留待下一次來到訪之時再試試吧~
坐在斜斜的天花下~有種在樓梯下覓食的感覺~而且背後鋪滿塵埃的鐵閘外就是黑漆漆的小小路和舊式大廈大堂~這種氣氛竟然可以在繁盛的旺角中心找到~絕對是難得的一種經驗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