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4-07-06
85 浏览
一向對台灣情有獨鍾, 喜歡當地的環境、小店、氣息、生活模式及人和事, 通通都很喜歡, 特別是當地的特色美食。每年我我會到台灣遊一遊, 上年還走了四趟, 台中、台北、高雄……走到不同的角落, 同樣亦細味當地街頭、小店及咖啡室的美食。但當人在香港, 心時時掛着台式食味, 只好周圍尋覓台灣食店, 之前就去過以台灣地方名為店名的《西門町台灣麵食》, 今次則又試試另一個同樣以台灣地方名為店名的《士林棧》, 不知會否有士林夜巿美食的風味呢?雖開設在大角咀, 但不用走進大角咀內裏, 反而近旺角, 故都幾就腳。門口放了菜牌, 亦貼滿雜誌的報導, 讓客人在入去之前可了解店子更多。 店內以啡色的油木枱和木櫈為主, 一邊大約有四至五張圓枱, 另一方同樣大約有四至五張方枱, 直入就是水吧和開方式的廚房, 客人可一邊進食, 一邊看着廚師們用心製作的食物的情境。 店子地方不算大, 但簡潔整齊, 坐得頗舒適, 而牆上和玻璃鏡上亦貼了大大張招牌菜式的相片, 而墊枱紙亦印了四款招牌材的簡介, 可見店主如何用心鑽研各款菜式。台式飲品風靡全港, 在街上經常見到有人都拿着一大杯飲得津津有味, 所以一坐下便先叫一杯特色台飲,
但當人在香港, 心時時掛着台式食味, 只好周圍尋覓台灣食店, 之前就去過以台灣地方名為店名的《西門町台灣麵食》, 今次則又試試另一個同樣以台灣地方名為店名的《士林棧》, 不知會否有士林夜巿美食的風味呢? 雖開設在大角咀, 但不用走進大角咀內裏, 反而近旺角, 故都幾就腳。門口放了菜牌, 亦貼滿雜誌的報導, 讓客人在入去之前可了解店子更多。 店內以啡色的油木枱和木櫈為主, 一邊大約有四至五張圓枱, 另一方同樣大約有四至五張方枱, 直入就是水吧和開方式的廚房, 客人可一邊進食, 一邊看着廚師們用心製作的食物的情境。 店子地方不算大, 但簡潔整齊, 坐得頗舒適, 而牆上和玻璃鏡上亦貼了大大張招牌菜式的相片, 而墊枱紙亦印了四款招牌材的簡介, 可見店主如何用心鑽研各款菜式。 台式飲品風靡全港, 在街上經常見到有人都拿着一大杯飲得津津有味, 所以一坐下便先叫一杯特色台飲, 對酸咪咪的東西特別喜好, 就試試走糖百香果乳酸(原價$15, 跟餐+$9)。黃色的百香果乳酪入口冰凍, 帶有微酸, 但百香果和乳酪的味道都不突出, 略為普通, 欠一點台式風味, 不太討好。 在台灣最喜歡就是吃台式小食, 接著揀選了幾款頂一頂肚子。先有三款雞扒, 包括皇柚雞扒、五味脆雞扒和脆炸芝心雞扒。最喜愛是皇柚雞扒($25), 外層煎得香脆, 邊位帶點焦燶, 厚厚的雞扒肉質嫩滑, 面層再淋上酸酸甜甜的柚子汁, 令人醒胃, 是夏日之選。辣辣的五味脆雞扒($25), 外層雞皮炸得相當金黃, 上面灑了五味粉, 雞肉肉質嫩滑, 故可惜略欠五味粉的惹味, 味道一般。至於脆炸芝心雞扒($25)製作頗創新, 腍嫩的雞扒夾着半溶的芝士, 鹹香的芝士與雞扒相當配合, 吃時再蘸上一些酸辣醬味, 更加滋味。 陸續上枱的小食有士林紅燒牛脷、梅貴豬扒、糖心蛋和日式漢方雞酒食, 款款各具有風味。士林紅燒牛脷($25)相當入味, 片片厚切的牛脷炆得腍軟, 易於咀嚼, 可惜白蘿蔔則略為偏鹹。 差不多一半飯餐時間也聽到 “卟卟”聲, 究竟發生什麼事? 原來是泡製這碟梅貴豬扒($25)的事前功夫, 廚師不停用鎚仔拍揼每塊豬扒以令其肉質變得鬆軟。豬扒外層煎得焦香, 肉質極之腍嫩鬆軟, 而且相當入味, 不得不再來一件, 正! 看着隻隻金黃色的($23), 加上搖晃着的蛋液, 對其滿有期望, 可惜郤令人失望。糖心蛋沒有蛋香, 而滷水味亦不突出, 味道一般, 期望可有所改善。 日式漢方雞酒($25)是眾多小食當中最喜愛的一款。這鍋二人份量的雞酒內有爽口的木耳絲、滿有豆香的枝竹及肉質稍稍結實的雞件, 份量充足。把鍋蓋揭開時, 酒香隨着熱煙四散, 對於個人來說, 用酒的份量剛好, 入口甘醇, 雖面層帶有雞油, 但喝下去時並不感油膩,忍不了喝了兩大碗, 感覺體內充滿一股暖氣, 的確是一款補身的菜式, 是女士的恩物。
吃台式食品, 當然不少得牛展和肉燥, 故我們叫了一碗士林招牌牛展麵($42)、士林招牌牛展米線($40)和肉燥菜飯。
肉燥菜飯的肉燥是自家製, 醬料的顏色有點黃, 而味道亦有別於一般, 醬油的味道不算強烈, 反而有花生香, 原來師傅加入了花生醬和黃薑粉調味, 肉碎入味之餘亦有咬口, 與清翠的白菜菜飯一起拌吃, 別有一番風味。 對於士林招牌牛展麵($42)和士林招牌牛展米線($40)則有點失望….大大碗, 牛展和麵的份量都不少, 還有清甜的白蘿蔔和翠綠的生菜作配料, 雖然湯底濃而不鹹, 但可惜牛展連筋的位置不夠腍嫩, 略為硬實, 難於咀嚼, 加上麵底浸在湯中不久便變淋身, 口感大大扣分。 最後, 還有一碗新研發的台式糖米給我們品嚐, 這就是蘆薈三色($18), 內有紅豆、綠豆、眉豆、蘆薈和珍珠, 用料豐富, 配搭特色, 亦滿有口感和咬口, 而且甜度剛好, 雖然這款甜品味道不錯, 但可惜略失台式風味, 反而有點似傳統的喳咋。
小店在烹調食物上努力鑽研, 以迎合港人的口味, 同時亦不停創新, 為食客帶來驚喜, 真的值得讚賞。吃完這頓豐富的台式食品,因帶點港人的口味, 故勾起我很想念正宗的台灣風味美食, 想飛去台灣一轉呀!
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