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咳、熱咳,「燥熱」、「濕熱」,其實有沒有分別?
燥為陰邪,向內收斂的。燥是秋季所主的天氣,天氣乾燥,水份被收乾,容易耗傷津液,尤其是肺系統。中醫講「喉者……,乃肺氣之通道也」、「肺主皮毛」、「肺開竅於鼻」,所以燥咳除了症見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聲音沙(水少)啞外,還常見皮膚乾燥皸裂,口鼻乾燥,咽乾口渴等一派乾燥、水份脫失的表現。
熱為陽邪,向上離越的。所以中醫常常講熱迫津泄,但不會講燥迫津泄的,因燥邪致病時,津液已經被向內耗損、不足了,根本沒有多餘的向外泄。而熱咳雖然跟燥咳一樣可見咳嗽、咽乾喉涸、口渴等,但痰多黃稠、發高燒、怕熱、心煩、出汗多等兼症則是燥咳不具有的。
那麼,燥咳和熱咳會同時出現嗎?這個當然,尤其在風熱感冒咳嗽後期,風邪已罷,餘熱未盡,但津液已傷之時,常常可見。
另外,濕邪常常會和熱邪一起出現,即我們聽到的「濕熱」,但不會聽到「濕燥」的,因為它們是相反的,所以我們又有一個治療濕邪的方法,叫「燥濕」。
那麼,遇到燥邪如何治之?方法就是「潤燥」。
治療燥咳吧!就是透過潤燥的方法止咳。中醫並不是見咳止咳,而是找出導致咳嗽的原因,對證下藥,寒的溫肺,熱的清熱,燥的潤燥,氣虛的補氣等等。坊間有洋蔥湯、燉橙等偏方能止咳云云,或能偶中,倘若不中,縱使偏方百條,也不過是隔靴搔癢,始終找不到重點。所以還是要依辨證論治這一原則應用,方能奏效。
※上述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