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1-01-05
33 瀏覽
在香港這個美食天堂,幾乎能吃到全世界的食物,並且有些時候還青出於藍勝於藍,做得好過當地的。 尤其我身為上海人,更體會到香港將海派菜發揚光大。例如小籠包著實做得比上海的要精致,茨飯的餡料也比當地的豐富,可是生煎包卻一直未能超越。很奇怪,個人覺得小籠包要比生煎包難做得多,又要包摺多少又要花時間蒸,相對之下生煎包不用包得好看,肉汁也不需要太講究,而且在上海生煎包就像香港街頭的腸粉般普遍,是市民的大眾化早點,記得小時候大人時常差遣我拿著個小鍋子去買幾兩回來,但是在港要吃到它得上館子,不像茨飯隨處可買到,為什麼呢,想不明白! 當聽說香港終於有一間可即買即吃的生煎包專門店,立即飛奔過去嘗嘗! 店子處於一天橋附近,不算難找,不過店面看上去比上海的要高檔些,還有一大塊金字招牌。門口擺著個櫃台,上面掛著個小小的黑板,清楚寫明生煎包的出爐時間,當時寫著3:40分,我看了看表,此時3:35
尤其我身為上海人,更體會到香港將海派菜發揚光大。例如小籠包著實做得比上海的要精致,茨飯的餡料也比當地的豐富,可是生煎包卻一直未能超越。很奇怪,個人覺得小籠包要比生煎包難做得多,又要包摺多少又要花時間蒸,相對之下生煎包不用包得好看,肉汁也不需要太講究,而且在上海生煎包就像香港街頭的腸粉般普遍,是市民的大眾化早點,記得小時候大人時常差遣我拿著個小鍋子去買幾兩回來,但是在港要吃到它得上館子,不像茨飯隨處可買到,為什麼呢,想不明白!
當聽說香港終於有一間可即買即吃的生煎包專門店,立即飛奔過去嘗嘗!
店子處於一天橋附近,不算難找,不過店面看上去比上海的要高檔些,還有一大塊金字招牌。門口擺著個櫃台,上面掛著個小小的黑板,清楚寫明生煎包的出爐時間,當時寫著3:40分,我看了看表,此時3:35分,豈不是很快就吃得到了,等著等著,超時了,差不多3:50左右才煎好,也難怪鋪子小,師傅就一個前藝人在做,其他幾人都只是幫忙的,入正題:十八元四個包子,不算便宜了,打開環保外賣盒一看,有一隻底朝天了,第一印象壞了,外表和上海的名牌“小楊生煎”挺相似,也顧不上燙了,夾起就往嘴里塞,倒也不是很熱,不知是否當天天氣寒冷的關系,皮當然不會像小籠包似的那麼薄,有一定的厚度,底部烘得也脆,只是一咬下去沒什麼肉汁,就算有也就一丁點而已,已經是即買即吃了,那要是放久些,不完全沒了汁嗎?肉餡剁得不是很細膩,可清楚看見肥肉碎,味道還不錯,其實說真的,這裡的生煎包是跟我小時在上海街上買的當作早點吃的非常接近,因為是普羅大眾的早餐,甚至有些上班族邊走邊吃的,所以是沒什麼肉汁的,要不然吃得滿嘴油,又噴得到處是汁的還真不方便呢!我懷疑那位藝人師傅在上海學藝也許就是在街邊檔學的吧!
要是做到和“小楊生煎”那樣,還真有一大段距離,可這店的師傅我非常欣賞,非常佩服,現在的人較急功近利,哪會花費近兩年的時間遠赴他鄉去學藝的,加油呀,假以時日,也許我們香港的生煎包會更美味、更地道,超越“小楊生煎”!
張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