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4-05-16
2777 瀏覽
人大了,便懂得懷舊。眼見身邊許多有趣的珍寶,因追趕不上時代急速的步伐,逐漸被冷酷無情的社會淘汰、被善忘的都市人忽略和遺棄。回想起來,這些不就正是陪伴我們成長的印記嗎?心裏不禁感到傷感與唏噓。幾個朋友趁著有氣有力,相約捐窿捐罅走訪鮮會踏足的古老社區,讓一些可能即將消失的畫面永存於腦海裏。隱沒在鯉魚門之「瑞香園」便是今次旅程發現的瑰寶。當大家穿梭海鮮攤檔指手劃腳之際,突然發現一間外貌平實的傳統餅店,旁邊橫額印著「超過40年歷史」幾個大字。這間屹立於小型球場附近的老店,並沒有摩登時尚的裝修、並沒有先進新款的煮食焗爐、並沒有誇張招搖的宣傳方法,散發出來的,就是簡單樸素的古早氣息。店前擺滿琳琅滿目的糕點,雞仔餅、合桃酥、盲公餅、牛耳等等,還有幾款素不相識的出品,細問下才知是椰堆和薏米餅。除了蛋卷及鳳凰卷售$25之外,其餘盒裝食物$20便有交易。最右邊還有少許膠袋包裝的餅食,付出$10便能將它們帶回家了。目光放到小店後方,見到一名年紀老邁的伯伯正揉著粉糰,兩位較年輕的男女則從旁協助,其實心裏渴望把一切攝進鏡頭裏,可是膽怯的小妹不敢提出要求......由於對「瑞香園」的歷史充滿好奇,回家後便嘗試從網
目光放到小店後方,見到一名年紀老邁的伯伯正揉著粉糰,兩位較年輕的男女則從旁協助,其實心裏渴望把一切攝進鏡頭裏,可是膽怯的小妹不敢提出要求......
原來當日見到的老翁是店主李伯,他一直堅持親手製作食品,並靠這獨門工夫養大兒女,如今已把手藝承傳至下一代。印象最深是他在片段中說:「整呢啲好多工序,不過越難做,東西就越好。」那份堅毅實在教人動容。
打開包裝看到餅面兩條長長的刀紋,彷彿就是李伯默默耕云的痕跡。老婆餅的酥皮厚薄適中、十分鬆化,邊吃邊掉下的確有點狼狽。饀料軟綿綿而不黏牙,沒其他的出品那麼甜,所以多吃也不覺膩口。
起初擔心蛋卷只以紙盒盛載,回家後會變成「粉身碎骨」,原來憂慮是多餘的。十四條蛋卷完好無缺絲毫不損,另即使需花數天方能享用完畢,亦沒有疏風變腍的狀況,莫非這就是傳統手藝厲害之處?由於人手製作的關係,蛋卷不像機器啤出來的標準統一,每條的頭尾位置會稍稍扁平,不過這就是天然的缺陷美。
把蛋卷輕輕送進口中,瞬刻之間已應聲斷開,出奇是沒有餅碎遍地的情景。重點乃那陣濃郁的蛋香,如湧泉般不停地流向每個味蕾,那份美味至今仍教人回味無窮。然而蛋卷的層數較為單薄,雖然脆身但稍欠那種由豐厚蛋層帶來的酥化口感。直至今天,北角「德成號」的出品還是小妹首選。
中間的花生糖是小妹最喜歡的款式。其外層是一片透明糖衣,若吃過白免糖的朋友應該知我說甚麼了,裏面則是深黃色的軟糖和大夥花生。愛它的原因乃原粒花生帶來之香脆感,咬下時發出咯咯聲實在過癮,這種軟糖的黏性比上款更強,拿起一粒後必須洗手。至於最下層的乃椰絲花生糖,見到面頭白濛濛一片證明用料十足,不過懂我的朋友也知小妹不好椰絲,還是不作評論較為公允一點。
張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