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0-04-21
268 瀏覽
隨著城市發展,很多歷史建築、事物、甚或技術都逐漸被埋沒在時代巨輪下。近年雖有不少市民或團體為保育而戰,但大多數人仍然到所謂的「集體回憶」失去前才學懂珍惜。食店與食物也一樣,新派菜式推陳出新,但懷舊菜式則因技術失傳或青黃不接而日漸沒落。以往在普通酒家隨處可見的金錢雞,隨著一間又一間的老牌酒家相繼結業,現在還有售的應該屈指可數了。我們今次一行十人,便趁經典懷舊菜還在時,到來紫荊閣一嘗昔日的廣東懷舊菜,緬懷一下六七十年代的傳統菜式。酒家樓面佔了大廈二三樓,位置頗大,裝潢為一般新派酒家格局,座位不太擠迫,光線充足,感覺舒適自在。食物方面,這裡有除了有一般中菜小炒外,還有不少懷舊廣東菜,有些如叫化雞、八寶鴨等甚至要一早預訂。 叫化雞:叫化雞即乞兒雞。店員先把一大件「泥頭」放在小車上,然後交槌仔給我們把泥頭扑開,裡面便是錫紙包裹著的乞兒雞。店員慢慢除去錫紙,內裡還有一層荷葉;再打開荷葉,香氣撲鼻的乞兒雞便現於眾人眼前。雖然店員早已奉上膠手套,準備給我們來個手撕雞,但也先用骨剪分開成較小的雞塊,方便大家食用。乞兒雞雞肉嫩滑美味,而且還留下不少雞汁;而破開雞身,肚裡的餡料還有冬菇、金針、雲耳和瘦肉絲,
食店與食物也一樣,新派菜式推陳出新,但懷舊菜式則因技術失傳或青黃不接而日漸沒落。以往在普通酒家隨處可見的金錢雞,隨著一間又一間的老牌酒家相繼結業,現在還有售的應該屈指可數了。
我們今次一行十人,便趁經典懷舊菜還在時,到來紫荊閣一嘗昔日的廣東懷舊菜,緬懷一下六七十年代的傳統菜式。
酒家樓面佔了大廈二三樓,位置頗大,裝潢為一般新派酒家格局,座位不太擠迫,光線充足,感覺舒適自在。食物方面,這裡有除了有一般中菜小炒外,還有不少懷舊廣東菜,有些如叫化雞、八寶鴨等甚至要一早預訂。
叫化雞:叫化雞即乞兒雞。店員先把一大件「泥頭」放在小車上,然後交槌仔給我們把泥頭扑開,裡面便是錫紙包裹著的乞兒雞。店員慢慢除去錫紙,內裡還有一層荷葉;再打開荷葉,香氣撲鼻的乞兒雞便現於眾人眼前。雖然店員早已奉上膠手套,準備給我們來個手撕雞,但也先用骨剪分開成較小的雞塊,方便大家食用。乞兒雞雞肉嫩滑美味,而且還留下不少雞汁;而破開雞身,肚裡的餡料還有冬菇、金針、雲耳和瘦肉絲,全部均滲滿濃郁雞汁,非常入味。最後我們連雞皮也不放過,不到五分鐘便把整隻雞消滅了!
懷舊八寶鴨:八寶鴨整隻「睡」在芡汁上,旁邊還有伴碟的小唐菜。店員有禮地等我們拍完照,便拿起刀叉把八寶鴨切開,內裡的餡料包括蓮子、蛋黃、冬菇、薏米、栗子等便破肚而出。八寶鴨的鴨肉雖不算太嫩,但味道香濃;而汁料並沒有坊間的那麼重味,所以雖然配上的全是飽肚的食材,但也不算膩。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芡汁太多,但整體也不錯,值得一試。
鴨掌包:另一懷舊菜式,亦是這裡的招牌菜。先解構一下鴨掌包,以鴨掌為中心,鋪上叉燒及雞肝,最後以蜜汁燒香的鵝腸包裹著,一隻切開四小件便成。賣相討好,入口時發覺最外面的鵝腸有點硬,但咬開後的半肥瘦叉燒及雞肝綿軟香口,鴨掌較有咬口但份量相對少,沒有影響整體的口感,但要小心較細小的碎骨。鴨掌包味道雖好,但畢竟整件都是肉及內臟,不能多吃吧。
富貴龍鳳球:龍鳳球為昔日飲宴菜式,平日較少機會吃到。龍鳳的「龍」是蝦仁,而「鳳」則是雞肝;把蝦仁捲著預先燒好雞肝片,炸熟後再以沙律醬回鑊,最後灑上芝麻便成。單單是製作過程也充滿誠意,但味道也成正比;蝦仁與雞肝味道出奇地配合,而沙律醬汁正好中和過多的油膩感,實屬推介之作。
魚腸焗蛋:賣相與坊間的雞蛋焗魚腸無大分別,但魚腸份量十足,而除了魚腸和雞蛋外,這裡還加入了魚肝,令菜式更加甘香味美。原汁原味最出色,如怕魚腥味的朋友也可略加些胡椒粉,但無論如何也要趁熱吃吧。
百花釀蟹拑:蟹拑大大隻,炸成金黃色,賣相十分吸引。上檯後拍完照才起筷,但咬開蟹拑仍熱騰騰,而且全用上蝦膠,不像坊間混入大量粉頭魚肉,口感極佳之餘,也吃得出蝦蟹的鮮味。
桂花炒瑤柱:即瑤柱炒蛋,再加上銀芽和蔥粒;但整碟盡是雞蛋和銀芽,瑤柱切成細絲而且份量少得可憐。上檯時賣相只屬一般,而味道也不見很突出,是整晚較為遜色的一道菜。
蓮蓉焗布甸:甜品點了蓮蓉焗布甸。焗布甸以大碟奉上,整個是鮮黃色,偶有焗成微焦的位置,加上粒粒西米,賣相突出。以湯匙每人一羮,入口除了濃郁奶香還帶著陣陣蓮蓉清香,甜而不膩,味道不錯。
原本想點花膠筒扒時蔬來平衡一下欠缺蔬菜的一餐,但奈何早已售罄。
吃罷整頓懷舊菜,可發現懷舊菜大部份菜式也具有兩個特點:一是製作工序相對繁複,二是經常用上內臟。從前者可知昔日的廚師做菜用心,一絲不苟,務求做到盡善盡美;而後者則反映當時社會生活水準較低,人們物盡其用,不會浪費食材。
對於現今講求效率、講求健康生活的社會,懷舊菜似乎格格不入。但無論如何,也希望這類傳統的懷舊菜館仍能薪火相傳一直流傳下去,不會待它失去了大家才來珍惜吧!
張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