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20
7
等級4
663
3
2007-09-03 13 瀏覽
很久沒有嚐過脂肪滿佈的大腸了,近十多廿年,大豆牙炒豬大腸配辣椒醬的這味家庭小菜已失蹤多時,而食肆對豬大腸又避之則吉,極其量只選用大腸前段的中腸,瘦瘦薄薄,點滴肥膏欠奉,沒舍隱頭;而客家茶中的炸大腸亦因肥脂已炸得七七八八,更失去了應有的韻味,而牛腸,亦是另一回事,淋淋腍腍,更沒皭頭。是晚從何文田踱步過來,走這長路就是為了增加吸收飽和脂肪的配額,到來時已經過了晚飯時段,但客人明顯不少,生意似乎頗為不錯。見菜牌上列出米線已經有韭菜、腐皮及芽菜,就只點選了竹笙、腩肉和大腸,小辣多酸!米線上檯,份量不小;看到所有食材大兜亂已稱心,因為這樣才佐証不是這車仔米線,是每碗每碗各自烹煮的。一看腩肉是白灼形式後切片而成,嚐口,不比譚仔米線及四川米線的偏鹹已經合意,加上腩肉肉質仍有爽身的口感,薈於酸辣湯,無以喻之;而再看大腸,是久違了的肥膏大腸,那還要得,甘香肥美,集於一身,正如蔡生說,愈對身體不好的才是愈美味的(只是現代人的說法而矣) ;竹笙主要目的是品嚐牠索盡酸辣湯而仍爽脆的口感,怎樣來說這裡的已盡了本份。米線是粗身帶點腍身的那種,跟雲南小鍋的不同,後者比例幼身但彈牙,這裡的是會吸盡湯底味道,各咱家長。
更多
很久沒有嚐過脂肪滿佈的大腸了,近十多廿年,大豆牙炒豬大腸配辣椒醬的這味家庭小菜已失蹤多時,而食肆對豬大腸又避之則吉,極其量只選用大腸前段的中腸,瘦瘦薄薄,點滴肥膏欠奉,沒舍隱頭;而客家茶中的炸大腸亦因肥脂已炸得七七八八,更失去了應有的韻味,而牛腸,亦是另一回事,淋淋腍腍,更沒皭頭。

是晚從何文田踱步過來,走這長路就是為了增加吸收飽和脂肪的配額,到來時已經過了晚飯時段,但客人明顯不少,生意似乎頗為不錯。

見菜牌上列出米線已經有韭菜、腐皮及芽菜,就只點選了竹笙、腩肉和大腸,小辣多酸!

米線上檯,份量不小;看到所有食材大兜亂已稱心,因為這樣才佐証不是這車仔米線,是每碗每碗各自烹煮的。
一看腩肉是白灼形式後切片而成,嚐口,不比譚仔米線及四川米線的偏鹹已經合意,加上腩肉肉質仍有爽身的口感,薈於酸辣湯,無以喻之;而再看大腸,是久違了的肥膏大腸,那還要得,甘香肥美,集於一身,正如蔡生說,愈對身體不好的才是愈美味的(只是現代人的說法而矣) ;竹笙主要目的是品嚐牠索盡酸辣湯而仍爽脆的口感,怎樣來說這裡的已盡了本份。

米線是粗身帶點腍身的那種,跟雲南小鍋的不同,後者比例幼身但彈牙,這裡的是會吸盡湯底味道,各咱家長。
小辣多酸的湯底是做到了,當然湯底鮮味與否已沒有考究,因食材烹調已經很不錯,而往後的一段時間全沒喉涸的感覺已知味精小奉。無怪之得這裡的支持度真的不低啊!
16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以上食評乃用戶個人意見 , 並不代表OpenRice之觀點。)
張貼
評分
味道
環境
服務
衛生
抵食
人均消費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