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2-10-13
24 瀏覽
生活於這個世代,互聯網已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工具。最近從臉書處得知,食友營辦了一個甚有口碑的秋刀魚和食宴,其實本身不無心動之意,卻因各種原因而猶豫未決,誰知近日得到餐廳方面的垂注,加上有關人等的相助,有幸成為席上一員,想起回來,亦不失為人際間的牽動效應。已非首次光顧於尖沙咀彌敦道的The One,可能因今躺的性質關係,心中還是帶點戰競之感。依約乘搭升降機到達十八樓之後,映入眼簾的,是一間頗為高檔的日本餐廳,尤其那個單字的店名,更留下若干印象,因為個人欠缺的,就是「雅」這種獨有的氣質.........到達內堂之後,才知道當晚包下了一間廂房,只看那張餐桌的長度及座椅數目,已知道出席者甚眾。再看對面窗口的維港夜景,單論環境上已來得先聲奪人。期間再與食友及餐廳負責人打個招呼,於閒聊期間,更知道當晚的菜單,已直追懷石的規格。說來見笑,個人對於秋刀魚的印象,多來自超市的冷藏來貨,這窄身而修長的魚種,因為產量穩定,所以亦屬價廉,因腹內脂肪甚厚,平時多用作燒烤處理,肉嫩之餘細骨亦多,其散發出的油香味道,可為引人垂涎。如今正值短暫的當造之期,可品嚐到少有接觸的壽司及刺吃法,享受美味之餘,亦是一個增進見識的機
到達內堂之後,才知道當晚包下了一間廂房,只看那張餐桌的長度及座椅數目,已知道出席者甚眾。再看對面窗口的維港夜景,單論環境上已來得先聲奪人。期間再與食友及餐廳負責人打個招呼,於閒聊期間,更知道當晚的菜單,已直追懷石的規格。
當晚的席首,是這道海膽芝麻豆腐,有別於同類的冷吃前菜,質感上不算嫩滑,入口上反帶點黏口或糊身的感覺,稍停留於口腔內,可湧出一股甚濃的麻香味道,配合上層那少許海膽,雖然份量不多,也帶出若干調味及點綴之作用。最後品嚐完畢後,還要將碗底內的醬汁喝個清光,才算喚作完滿。
...........還嫌不夠的話,還有兩件淡紅色澤的金槍魚腹,屬於「大脂」的級數,起初入口還是帶點爽口,不一會口腔已湧現一股濃厚的魚油味出來,於讚嘆不絕之餘,亦意味著完成這道精彩的三重奏。
下半場是天婦羅項目,由駐場的大廚James即場烹製,據知其人曾任職於稻菊等名店,天婦羅正是其拿手好戲,恰好筆者早前就有幸試過位於中環名為穴藏的同類手藝,當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見場內散發出濃厚的麻油香氣,大廚於同時一併炸出三十餘件大蝦出來。
打後還送上三款素類,分別有炸露筍、粟米芯及蕃薯三項,用上恰好的脆漿包著下,外層既於香口之餘,亦嚐出食材的原本味道,個人於這項目還是覺得滿意。
尾段的主吃是熱吃冰(註:沒有手誤)見烏冬,據知其食材空運於日本,有別於平常吃到的粗身彈牙,這幼身的風味主要以爽滑為主,用上簡單的木魚海苔上湯泡著之下,再伴上些許蔥花,還是嚐出不俗的小麥味道。說起海苔木魚湯底,於超市上亦不難購到,這屬日本料理最為基本的功夫,卻最能顯出廚房的功架水平出來。
................對這餐來說,自問付出的不比人多,所以實沒權說三道四,這和食晚宴的優劣地方,無論於觀點還是心態上,已算極盡客觀持平,個人還是覺得不枉此行。臨走與相識的席上客談起,除說到湯鍋過濃的問題之外,仍希望追加一條鹽燒秋刀魚上去,雖屬普通的做法,卻最能顯出這魚種的食味特性,亦算為這餐錦上添花吧!
有道禮多人不怪,最後除感謝餐廳方面的宴請之外,還多得食友及相關單位的招呼安排,順道來點題外之話,當晚於席上,除遇見舊同事之外,更尋回一些久未聯絡的食友,變相亦是一個敘舊之會,可證明這個世界,實在不那麼大。
陵之微調:優
評分: 味道 4 環境 5 服務 3.5 衛生 4.5 抵食 ??
進食於二零一二年十月九日晚上
張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