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2-10-15
197 瀏覽
秋風起,蟹膏蟹黃也在各蟹仔蟹妹們的肚子里蠢蠢欲動,今日有幸收到Ufood邀請,參加博藝會舉辦的陽澄金黃蟹宴,一般活躍在線上線下的食友們帶著各自大小“加尚”(攝影器材)勢必要將那晚的蟹兒們一隻不漏的記錄在案!踩著週五晚的Happy Hour 時間點到場,被博藝會碩大的Dining Area 震懾到(一出電梯,便是富麗堂皇的婚宴接待處。。。一下子沒了方向),此次試食活動安排兩桌食友,到場時人來的不多,還未開席,標準簡單的宴會廳佈置,不算富麗堂皇,但也稍加裝飾,餐桌亦闊落乾淨,整個安排中上水準,一疊食大閘蟹必備的薑醋早已備好,只等人齊開席;趁著空閒便到處晃悠,廁所一圈外加走道一圈,博藝會,給人以規模式的標準化印象,該有的都有(普通酒樓的優缺點);此次主題為陽澄金黃蟹宴,門口堆成小山的蟹仔們五花大綁乖乖的塗著泡泡任人影響,倒是很有氣派,湊近了聽,能夠聽到蟹兒們超有生命力的“噗噗噗”聲;多添一句,上海媽媽入菜場購買秋季大閘蟹,望聞問切之中取到兩樣,便是望與問,望的是蟹的肥漲度,問則是“噗噗噗”,爲了挑中有生命力的好蟹,吐泡泡是一大衡量標準,且吐的泡泡還要是晶瑩的!開席第一擊,是蟹粉小籠包,裝於迷
此次主題為陽澄金黃蟹宴,門口堆成小山的蟹仔們五花大綁乖乖的塗著泡泡任人影響,倒是很有氣派,湊近了聽,能夠聽到蟹兒們超有生命力的“噗噗噗”聲;多添一句,上海媽媽入菜場購買秋季大閘蟹,望聞問切之中取到兩樣,便是望與問,望的是蟹的肥漲度,問則是“噗噗噗”,爲了挑中有生命力的好蟹,吐泡泡是一大衡量標準,且吐的泡泡還要是晶瑩的!
補充① 小籠包不是上海的專利,追其溯源來自南翔以及無錫,【南翔小籠包】是大家常吃到的口味,小個汁多,微咸皮薄,餡有豬肉,也有蝦肉,現在更有豪華改良版,比如蟹粉;【無錫小籠】則是我與我爸的最愛,記得小時候爸爸經常特地帶我去吃,跟無錫老闆娘超熟絡,吃完兩籠(8只一籠)還要外賣兩籠冷凍小籠回家,回家的結果就是晚飯吃不下了,被媽媽數落一頓~ 無錫小籠皮薄個超大,汁多微甜,豬肉餡捏的緊,以料酒(黃酒)、薑、蔥腌製,糖分落得多,故吃起來甜度較大,粘度也較大,比起南翔小籠包口味偏重。現在上海已經很難吃到正宗的無錫小籠了,唯有走遠點去到【七寶老街】過口癮!吃小籠包最擔心的就是湯汁燙嘴外加湯汁漏嗮,tips 便是將小籠包輕輕拎起,從皮薄的底部咬開小口(很小很小,有多小就有多小!)然後吮那些湯汁,完了再將小口咬開連著皮來吃~
這晚的小籠包湯汁屬於量多質低,完全不似小籠包內的湯汁那般鮮甜,僅有無味的油花,也沒什麼蟹味;好在肉餡是出色的,看得到橘黃色的蟹黃揉捏緊緊實的豬肉餡中,夾著薄到片片軟的外皮一起吃,口感軟綿,口味一般。
補充③ 最後一個標準也簡單,便是看蟹的厚度,簡單說就是從中間最鼓的地方開始望屁股位置捏,手感應該是實實的,漲漲的,而從視覺上就是明顯的隆起,如此便是“發育優質”的蟹。
去年秋天有回上海與家人團聚,正巧爸爸從陽澄湖出差(實則單位組織旅遊)回來當然少補了一箱箱的陽澄湖大閘蟹,每一隻都是有激光防偽標識的標牌掛著的,那一次我是真真正正的見著什麽叫【霸氣十足】的“腿毛”,蟹仔們的腿毛散髮雄性魅力,性感到論哪一隻雌蟹見著都要春心蕩漾,我也是雌性動物,見著了也是春心蕩漾的立馬開吃 O(∩_∩)O
蟹偏涼,故食蟹必要配上一疊子以姜絲,醋,糖燒製出來的姜醋,不但能驅寒也能增添不少風味,不過可能港人的口味還是偏淡吧,個人覺得當晚的醋少了份姜的暖氣,而醋也酸的不夠勁道,吃著覺得少了口氣似的,不過整體還是不錯,一碟子醋幾乎讓我清完了。
補充④ 不吃蟹卻想要一嘗蟹的美味,有妙計!炒個滑蛋以姜醋入味,出鍋便是一疊口味足以亂真的蟹味炒蛋,大家有條件的試一下咯~
第一次接觸蛇羹,當然就沒什麼發言權了,只是覺得這碗羹質地稠中帶滑,其中的食材也豐富,除了絲絲蛇肉亦有爽脆木耳、薑絲、筍絲,湯中帶有濃濃陳皮味很是清新,但更多的是辛辣的薑味,雖然覺得味重了些,但也挺好飲;隨羹齊上的是兩份炸脆片,有點似油炸零食,吃了一兩個,中間是空心的,沒什麼味道。
每人一小碗中幾隻蟹腳被蓋在炒熱的蟹粉醬下,底下則是段段烏冬;先吃蟹肉,反復翻炒的蟹腳,蟹殼以至薄脆的程度,稍稍咀嚼便能咬碎全部,其中鎖入的蟹味是豐富的;蟹粉醬早已融合了不少的蟹肉碎末以及蟹黃,糊狀的醬汁賣相雖不佳但口味確實濃縮的精華,蟹味重卻不膩,鮮甜口感將每一根烏冬都裹住;烏冬不似烏冬,扁平的麵條煮的過頭,以至於根根斷裂成小段,口感亦是過於軟綿,沒了韌勁與滑爽,好在蟹粉醬的入味能夠加分不少。
如題,這一餐蟹不是重點,以年年食蟹的上海人的標準來評價,蟹的水準平平,相反倒是很喜歡那味有點心思的蟹粉蝦球,口感爽彈;第一次食蛇羹的我,也對香港的蛇羹有了最基礎的認識,亦算是對了胃口;最後的紫米糕更是喜愛,清甜加清涼的中式甜品沒有喜歡的道理。
張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