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51
18
等級4
2013-04-02 9 瀏覽
拉麵戰?! 這個名堂大概沒有經歷披荊斬棘而成功的一段。只在拉麵風剛起初期, "一風堂"這個名字已在尖沙咀打得甚響。當年各路人馬要拿到一張入場籌, 不難; 但籌號跟叫入座的號碼仿如兩個軌跡, 要入座, 艱難。當然, 挾著日本拉麵人氣店之勢來作過江龍, 經常遊走日本的香港人們必定深諳不宣, 結果往往做到一去百多籌, 甚至三百之多。近年, 拉麵風吹得甚行, 日本各地的拉麵代表都紛紛流到海外。亞洲之中, 就以新加坡, 台灣, 香港市場最為重要。見拉麵新過江龍來勢凶凶, 故有已樹立名氣的拉麵亦不敢怠慢。新過江龍推的是品質名氣, 市場推廣與口碑; 而舊有名店賣的卻是接觸面與新生創意的舉措作回應。就在這幾年, "一風堂"這個名字已掛在尖沙咀, 中環, 銅鑼灣, 金鐘等地, 現在轉到東九龍成立第五家分店, 亦是九龍半島的第二分店, 選址德福商場內。為保持每個店均有其賣點與特色, 一風堂有些特別限定的湯拉麵, 只可在某一兩家分店才可吃到的。而不時, 他們也會推出不同的新的Mix and Match來將選擇的靈活性提高。說來慚愧, 我這個害怕排隊和人潮的怪客, 從來都沒有打算花時間在等位上, 所以今次幸得
更多
28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拉麵戰?! 這個名堂大概沒有經歷披荊斬棘而成功的一段。只在拉麵風剛起初期, "一風堂"這個名字已在尖沙咀打得甚響。當年各路人馬要拿到一張入場籌, 不難; 但籌號跟叫入座的號碼仿如兩個軌跡, 要入座, 艱難。當然, 挾著日本拉麵人氣店之勢來作過江龍, 經常遊走日本的香港人們必定深諳不宣, 結果往往做到一去百多籌, 甚至三百之多。
23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近年, 拉麵風吹得甚行, 日本各地的拉麵代表都紛紛流到海外。亞洲之中, 就以新加坡, 台灣, 香港市場最為重要。見拉麵新過江龍來勢凶凶, 故有已樹立名氣的拉麵亦不敢怠慢。新過江龍推的是品質名氣, 市場推廣與口碑; 而舊有名店賣的卻是接觸面與新生創意的舉措作回應。就在這幾年, "一風堂"這個名字已掛在尖沙咀, 中環, 銅鑼灣, 金鐘等地, 現在轉到東九龍成立第五家分店, 亦是九龍半島的第二分店, 選址德福商場內。
29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為保持每個店均有其賣點與特色, 一風堂有些特別限定的湯拉麵, 只可在某一兩家分店才可吃到的。而不時, 他們也會推出不同的新的Mix and Match來將選擇的靈活性提高。說來慚愧, 我這個害怕排隊和人潮的怪客, 從來都沒有打算花時間在等位上, 所以今次幸得各路英雄賞面介紹, 才得嚐一風堂的味道。對我來說, 這也是一家新店吧!
41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33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而事實上, 餐廳大廚不停將新創意與本地化口味作研究分析, 然後不斷開發新的配搭與湯底。所以現在這餐廳不止僅僅擁有招牌的豬骨湯底, 而是有更多日本傳統與香港地道口味混合的湯底出現。今次, 他們卻推出了新研發出來的"扎幌味噌拉麵" 及"東京魚介豬骨拉麵"兩個拉麵作為新開店的賣點。
27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在正式試吃新拉麵之前, 先來一個熱身。這個是"日式叉燒荳芽辣味沙律", 將原本放在拉麵上的叉燒切成條狀和一條條爽口的大荳芽菜, 然後混入辣汁與麻油做成沙律。麻油味道香而吸引, 大荳芽的清爽正好形成對比, 叉燒肉味不算太濃, 加上點點辣味襯托之下, 甚感開胃, 而且亦簡單得可愛。
21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正式的第一個拉麵出場, 先是"扎幌味噌拉麵"。日式麵豉湯底, 選用的是北海道扎幌麵豉作引子。為保留北海道麵豉的原來風格, 基底湯身有別於以往一風堂常用的豬骨湯底, 改用上雞湯。由於雞湯調配不濃, 反而跟麵豉做出了一個平衡, 麵豉味道從拉麵上桌時就嗅到, 不過入口卻不太濃味。反之入口, 雞湯的油脂增加了湯身的重量。不過如果要提到濃味與香味, 這個必定要提到放在湯面的牛油。這塊充滿香氣的精華無論從湯身質感到味道餘韻都全面提高。不過如果將整塊牛油都放進湯中融化, 可能牛油的霸道濃味會覆蓋掉原來麵豉的淡雅惹味, 不過如果不加牛油又覺整體欠些立體感覺。還是自己少少來個試味的平衡吧!

至於麵條方面, 用上的是日本北部傳統的粗條捲曲形拉麵, 整條麵條較短, 但因捲曲形狀, 所以掛湯程度高, 能將有黏力的湯身拉入口中。而且他們強調麵條並非新鮮做起, 而是做成後特別存放陳年一段時間, 等麵條退走多餘水份及保持麵筋的靈活彈性, 所以吃下來口感更有彈力, 更有質感。而這個麵其實似曾相識, 一次我於尖沙咀一家叫稻荷的日本拉麵店吃過類似的。他們主打是這一類來自西山的麵, 特色就是Q口, 捲曲而粗身, 可是當時很多食評都認為這樣的麵有點奇怪"細碎"的感覺, 未能大受歡迎。這個的麵真的很類似, 但要看事隔年多之後, 香港愛吃朋友的廣泛接受性在哪裡了。
29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而今次來這裡, 我卻給出了三個"第一次": 一, 第一次來一風堂;二, 第一次被邀試食;三, 第一次一個人食兩個拉麵。而且在拉麵與拉麵之間的過場, 餐廳為我們送上一個日式"叉燒飽"。無錯, 名字是中式, 用料是日式, 做法卻是西式。這個三界文化混合體用上日式拉麵叉燒為主幹, 與西生菜片沾上奇妙醬, 夾在軟而略韌的麵包上。有人對這個日式叉燒角包趨之若騖, 但我卻不以為然, 只想當作過場吧! 因為我相信會有更好的在我前面吧!!
26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接下來第二個拉麵是"東京魚介豬骨豬骨拉麵"。重操故業, 這次採用其招牌的豬骨湯底, 混合由最少兩種魚造成的魚湯 (魚介應該是由鰹魚, 即木魚, 與鰺魚熬製)。 但為了配合魚介鮮味, 豬骨湯底稍一微調, 令兩者一同入屋。再者, 這湯特別安排於每次客人點菜時才即點即撞的, 目的是令客人每次都嚐到新鮮混合出來的效果。畢竟兩湯混入太久而有又要不停保溫的話, 多少也有東西會流失, 最少魚介味道沒有現在這般的香濃。不過在魚湯上鰹魚的味道比較明顯, 平衡上還可再有仔細的斟酌。無論如何, 魚介鮮味清晰, 加上豬骨的濃口感覺, 雖然經調配後, 豬骨湯底沒有一貫的重身奶滑, 但兩者鮮香卻反而有種妙筆生花的暢快感覺。如果兩者比較, 我較喜愛這個的精闢味道。
31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而麵條方面, 用回直條中粗幼的白麵, 沒有太大口的將湯拉入口中, 所以口中沒有豬骨的油膩感覺。但是白麵的清淡轉而引出魚介的甜味, 沒有太濃厚的效果, 只是點到即止。可是麵條彈性上則不及之前類似西山麵條的Q口彈力和強烈的嚼勁, 口感上會順滑一點。
29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配料上兩麵安排上當然也有分別, 味噌拉麵的配料用上長形件裝叉燒, 芽菜和長筍, 相對比較簡單, 可是牛油塊是一大重點所在。而魚介豬骨拉麵配料上明顯更濃味, 除長筍, 芽蔥與日式小菠菜外, 還加上木耳絲和半熟蛋。然而重點卻是這片用火灸燒過的厚切叉燒, 叉燒經過火炙, 外層肉質香味提昇, 而且肥肉油脂燒過後入口融化, 又軟又香。可是有時火灸時間久了, 焦味會太明顯, 但火力不久又會出不了效果。火候的掌握也得要踫踫運氣, 不過這個絕對值得一試再試!!
27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最後甜品是一個可愛的焦糖燉蛋, 操作簡單, 但未見突出。相信拉麵店應值得期待的始終還是拉麵吧!!
(以上食評乃用戶個人意見 , 並不代表OpenRice之觀點。)
張貼
評分
味道
環境
服務
衛生
抵食
用餐日期
2013-03-05
用餐途徑
堂食
用餐時段
晚餐
用餐優惠
試食活動
推介美食
  • 東京魚介豬骨拉麵
  • 札幌味噌拉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