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2-05-23
335 瀏覽
星期天天氣稍為穩定,擱置了幾星期的環境視察工作要積極進行,今趟目的地是粉嶺。早前被殿堂食家 Smashing Pumpkins 兩篇老字號港式湯粉吸引著,愛極魚蛋湯粉的我,己將兩家店牢牢記著了。今次可趁機鎖定這兩個目標,第一站是大埔,目標 "蔡潤記",繼而向粉嶺進發。大埔美食多又多,單單是大埔墟街市己龍蛇雲集,不可小窺,還未算大街小巷的商舖,可恨肚子空間有限,不能盡嚐!由於對大埔不太熟悉,在廣福街上巧遇友人,一提東昌街,友人便回過 "蔡潤記",徹底得連我們肚子裡的虫也語窒了,跟著她便充當我們的盲公竹。好一個 70、80 年代的裝潢,沒有奢華的修飾。摺枱、摺櫈、風扇及紙皮石盡是當年時興款式,現存的雖不是當年流傳至今的古董,但老店之韻味大可從簡樸陳設中體現。鏡架貼滿的全是鎮店之寶,也就是一張張小的餐牌。牛腩、魚蛋應是落單率最頻密的,對於不是地頭虫的我們,稍稍傾斜耳朵,美味聲中尋。圓枱上就只有辣椒油、辣椒醬、豉油、胡椒粉、醋及牙籤,簡單非常。其辣椒油,油多渣少,不太辣、帶點椒香,對追求刺激的我,辣度屬非常温和。一進門灶頭上不透鋼碗內的魚片把我眼晴凝著了,就順著來一碗魚片米。魚片軟滑中帶彈性,
早前被殿堂食家 Smashing Pumpkins 兩篇老字號港式湯粉吸引著,愛極魚蛋湯粉的我,己將兩家店牢牢記著了。今次可趁機鎖定這兩個目標,第一站是大埔,目標 "蔡潤記",繼而向粉嶺進發。
大埔美食多又多,單單是大埔墟街市己龍蛇雲集,不可小窺,還未算大街小巷的商舖,可恨肚子空間有限,不能盡嚐!由於對大埔不太熟悉,在廣福街上巧遇友人,一提東昌街,友人便回過 "蔡潤記",徹底得連我們肚子裡的虫也語窒了,跟著她便充當我們的盲公竹。 好一個 70、80 年代的裝潢,沒有奢華的修飾。摺枱、摺櫈、風扇及紙皮石盡是當年時興款式,現存的雖不是當年流傳至今的古董,但老店之韻味大可從簡樸陳設中體現。 鏡架貼滿的全是鎮店之寶,也就是一張張小的餐牌。牛腩、魚蛋應是落單率最頻密的,對於不是地頭虫的我們,稍稍傾斜耳朵,美味聲中尋。 圓枱上就只有辣椒油、辣椒醬、豉油、胡椒粉、醋及牙籤,簡單非常。其辣椒油,油多渣少,不太辣、帶點椒香,對追求刺激的我,辣度屬非常温和。 一進門灶頭上不透鋼碗內的魚片把我眼晴凝著了,就順著來一碗魚片米。魚片軟滑中帶彈性,感覺到魚漿中充滿朝氣的氣泡,手作風味活現。魚製品是最不能騙人,若是偷工減料,一吃便露出偽端。更怕那人工化的一味爽勁,既不自然,質感還似缺氧般沒生氣,試問魚肉又怎會這樣。 外表平平的牛腩,有咬口、肉質具分明的層次;夾雜著份量適中的香滑牛脂,入口牛味濃郁,質感更勝炆得軟淋淋的牛腩,有喜無驚,怪不得受食客熱捧。 凈牛肚拼粉腸是渴望的新嘗試。牛肚紋路清澈,可見質量不錯,而且炆煮得非常入味,可惜個人偏愛爽身兼有彈性的牛肚,未能跟此誠意之作交融;粉腸新鮮,但沒有預期中的粉,但如此上等的鮮粉腸在坊間較己難找到,質量可算不俗。 令我懷念不已的傳統手作魚皮,果真在這樣稀有的傳統老店方能找到。質感較厚硬,外表較為粗糙,像要咬掉牙齒似的。相信只有老店才會製作自家魚蛋,魚肉刮光,便好好利用剩下的魚皮來酥炸,恒久不變的環保程式。
浸在麵湯中片刻,魚皮變得介乎軟硬之間,較易入口。雖沒有脆卜卜之感,但換來的則是柔韌豐厚、具濃濃魚香的風味魚皮,那股樸實無華的味道足以令人齒脥留香,稱得上是有內涵的真魚皮。老店從不為魚皮灑上鹽或任何味粉,足以引證有麝自然香的道理。 根據師傅指教,表面呈平滑狀的是門鱔魚皮,而有波浪摺曲的是雜魚魚皮。 老店風格,又豈不同意! 臨走在窗前跟老闆笑了一笑,老人家柏力超凡,還在忙碌的煮麵,令人佩服!
"蔡潤記" 原來不乏名人光顧,包括蔡瀾、許冠傑、曾志偉等,果然名不虛傳。愛老店、愛手作、愛魚在司傅如具魔法的手藝下,把魚肉特級變奏出風味無窮的魚蛋、魚片及魚皮。
題外話/補充資料:
"蔡潤記" 早上7時多營業,下午3時休息,有興趣一嚐老店滋的朋友,要握準營業時間。當然愈早愈好,不然美食不等人。
(以上食評乃用戶個人意見 , 並不代表OpenRice之觀點。)
張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