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10
2
等級4
2007-10-20 18 瀏覽
一餐哭笑不得的炒飯後,隔天拉了友人來試試真正的地道料理,作個比較。家庭式作業,只見日籍師傅、助手與侍應三人,掛了幾幅「道」的匾額,看不懂日文,卻被幾句發人深醒的漢字感動,一分激勵、一分專注、一分堅持。一分只得日文的餐牌,與友人猜猜看,也猜中大部分,當然事前已打定主意來客omakase,另外點了三色飯二人對分應該足夠有餘。遷就了友人,坐不到壽司吧檯,幸好二人佔了四人檯,否則只得吧檯的小小空間,要將兩分超過十五款的定食作share也真有點難度。先說三色飯,吞拿魚蓉與三文魚籽及魷魚刺身組合,墊底的是普通白飯(侍應早已說明),細切成卷狀的魷魚刺身,修長而不斷,細緻而充滿著黏糯質感,吞拿魚蓉加了少少洋蔥粒切得夠鬆軟,伴著三文魚及醬油撈來吃感覺鮮而豐富,當然魚籽的腥、吞拿蓉的糜與魷魚的腍糯組合成的無敵組合,非人人吃得慣,自己卻喜歡得不得了。配了烏冬,是木魚清湯,淡黃色的清湯帶著幾濃的木魚味,昆布味不重,變相地起了提鮮作用,味道不錯,只是配烏冬的話味還是重了一點,輕身的感覺更好,粗身烏冬是日本飛機貨,滑滑的外衣,內裡也幾軟熟而富微微韌性,很好吃,吃烏冬不須花巧,簡單就是美,這裡的不錯。(烏冬,撇除了
更多
一餐哭笑不得的炒飯後,隔天拉了友人來試試真正的地道料理,作個比較。

家庭式作業,只見日籍師傅、助手與侍應三人,掛了幾幅「道」的匾額,看不懂日文,卻被幾句發人深醒的漢字感動,一分激勵、一分專注、一分堅持。

一分只得日文的餐牌,與友人猜猜看,也猜中大部分,當然事前已打定主意來客omakase,另外點了三色飯二人對分應該足夠有餘。

遷就了友人,坐不到壽司吧檯,幸好二人佔了四人檯,否則只得吧檯的小小空間,要將兩分超過十五款的定食作share也真有點難度。

先說三色飯,吞拿魚蓉與三文魚籽及魷魚刺身組合,墊底的是普通白飯(侍應早已說明),細切成卷狀的魷魚刺身,修長而不斷,細緻而充滿著黏糯質感,吞拿魚蓉加了少少洋蔥粒切得夠鬆軟,伴著三文魚及醬油撈來吃感覺鮮而豐富,當然魚籽的腥、吞拿蓉的糜與魷魚的腍糯組合成的無敵組合,非人人吃得慣,自己卻喜歡得不得了。

配了烏冬,是木魚清湯,淡黃色的清湯帶著幾濃的木魚味,昆布味不重,變相地起了提鮮作用,味道不錯,只是配烏冬的話味還是重了一點,輕身的感覺更好,粗身烏冬是日本飛機貨,滑滑的外衣,內裡也幾軟熟而富微微韌性,很好吃,吃烏冬不須花巧,簡單就是美,這裡的不錯。(烏冬,撇除了富久保手打烏冬外,跑馬地的澄與新世界中心的銀座也很好)

Omakase的配搭排場十足,約十道菜,小巧的器皿與大葉配搭出簡約視覺效果,先付、吸物、刺身、燒物、煮物、揚物一無事缺,很認真。

漬物方面連友人的漬芥末麵豉蓉與自己的青瓜海螺一併說說,前者是加了清酒及麵豉蓉的芥末,甜中帶辛,又有清酒的味分,感覺似酒盜多於漬物。後者是日本青瓜切薄片,以柚子醋漬過,帶點點青瓜獨有的清新感覺,伴以切粒的海螺,爽而富韌性,是幾開胃的一味前菜。

吸物麵豉湯,大概是蜆煮成的木魚湯底,替友人打開蓋,內裡是豆卜及豆腐粒,沒有喝過,只見材料豐富,是足本之作。

鮮有在定食見到溫泉蛋,此品從來不喜歡對分,乾脆轉贈友人,醬汁浸著白裡透紅的嫩蛋,幾討女士歡心的一道小吃。

刺身是吞拿與油甘魚,各兩片,偶數的組合難以理解,是切成細件四方,味道不見特出,口感也僅止於「交貨仔」的水準,但想想看,定食不過$85,盛載食物的器皿全不「撞色」,好一點的刺身,還是晚市再來吧。

天婦羅也要趕快吃掉,一客四件分別為海老、南瓜、番薯及青椒,然而配套的蘿蔔茸,「碟頭」多得足夠撈飯吃...說回天婦羅,海老是打斜放著,其餘三小件放的位置看落也很順眼,非隨手一攤之作,吃日本料理除了食物本身外,很多時也要連擺位與配搭細心位一併吃埋才值回票價,徐徐吃了口青椒,漿打得幾薄,也吃得到本身的菜蔬味道,少少油也無傷大雅。

燒物方面是三文魚,去皮的三文魚燒時沒有加醬油,只下了少少鹽題味,火候不俗,腩位那一點不多的油甘恰到好處,也不失外焦內嫩的質感,很滿意;煮物是醬汁青魚,汁收得緊緻碟低看不著醬跡,魚肉結實而滿帶醬油風,感覺較早前在板垣吃的更出色。

吃到最後的一碗白飯,軟熟的飯粒,當中富有微微的空間感,也是少數吃完有窩心感覺的白飯,在近日食量不佳下,最後連甜品也清掉,難得的回服狀態,笑言友人在場也應記一功。

搭車時,回想起那副匾額,不忘本的認真製作,「道」確是意味深長,是日只能半邊心的去品嚐,愧對了認真製作的師傅。

Go chi sou sama

後記:是日與侍應小姐談起鹽辛與酒盜,對方也善意地介紹了小店的一些概況,抱著欣賞態度對待料理的,對方也會善意地回應,全程服務認真,只是斟茶的速度慢了一點點,也可以接受。
(以上食評乃用戶個人意見 , 並不代表OpenRice之觀點。)
張貼
評分
味道
環境
服務
衛生
抵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