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review
2013-01-18
2848 views
近年都在風行的是奶皇流沙包和歷久不衰地受老中青歡迎的蓮蓉包我卻獨愛蔴蓉包(白芝麻)黑蔴蓉不時會有、但始終不是兒時吃到白蔴蓉餡的味道現已沒多少酒樓會做這包點所以一直到處找尋曾令我一度驚喜的是旺角道包點先生的桂花蔴蓉包雖然包身做得一般、但內餡充足而不漏不膩、又帶桂花香但不久後此店便倒閉了!我只吃過一次而已!留下了無法補償的後悔近聞廣東茶居有流沙蔴蓉包頗不錯、陸羽也有特大版蛋黃蔴蓉包但去到廣東茶居時一看Menu便發現蔴蓉包不見了應是改了為寫在膠貼上的奶皇流沙包所以福臨門是不用過海的唯一選擇終於決定今天要獨樂樂!隻身到此高檔酒樓一嚐久違的蔴蓉包中午時份時間尚早而人不多大概一小時後客量便不斷增加香港果然不少有錢人..而且不必要每個都穿金戴銀、身光頸靚但這時則最適合我靜靜的享用我的second breakfast點心單立刻看看有沒有蔴蓉包和蘋葉角可是後者已沒在做荳沙甜點有新的煎軟餅可是睡眠不足和怕熱氣的我對此不甚感興趣飲茶也不只為吃個包尤其是福臨門的點心不論咸甜一向頗受好評個人喜愛餃子所以在羅漢齋腸和上素餃之間選了這味竹笙上素餃($60)賣相不錯驟眼看已可知皮不厚餡夠多芡汁不稀不杰剛剛好味道比一般
我卻獨愛蔴蓉包(白芝麻)
黑蔴蓉不時會有、但始終不是兒時吃到白蔴蓉餡的味道
現已沒多少酒樓會做這包點
所以一直到處找尋
曾令我一度驚喜的是旺角道包點先生的桂花蔴蓉包
雖然包身做得一般、但內餡充足而不漏不膩、又帶桂花香
但不久後此店便倒閉了!我只吃過一次而已!
留下了無法補償的後悔
近聞廣東茶居有流沙蔴蓉包頗不錯、陸羽也有特大版蛋黃蔴蓉包
但去到廣東茶居時一看Menu便發現蔴蓉包不見了
應是改了為寫在膠貼上的奶皇流沙包
所以福臨門是不用過海的唯一選擇
終於決定今天要獨樂樂!隻身到此高檔酒樓一嚐久違的蔴蓉包 中午時份時間尚早而人不多
大概一小時後客量便不斷增加
香港果然不少有錢人..而且不必要每個都穿金戴銀、身光頸靚
但這時則最適合我靜靜的享用我的second breakfast 點心單 立刻看看有沒有蔴蓉包和蘋葉角
可是後者已沒在做
荳沙甜點有新的煎軟餅
可是睡眠不足和怕熱氣的我對此不甚感興趣
飲茶也不只為吃個包
尤其是福臨門的點心不論咸甜一向頗受好評
個人喜愛餃子
所以在羅漢齋腸和上素餃之間選了這味竹笙上素餃($60) 賣相不錯
驟眼看已可知皮不厚餡夠多 芡汁不稀不杰剛剛好
味道比一般素餃、素粉果濃
應該是下了蠔油之類的調味
但咸度適中、所以也更美味 雲耳是異常的爽口
不禁使我懷疑那是雲耳還是木耳
不過不論哪一種我也喜歡、又喜歡爽 蔴蓉包($50)是一併上桌的
所以侍應都不忘替我用籠罩蓋住
可是我剛開始吃便拿走籠罩
那剩下的兩個便會冷掉...."
不過算了 第一個
夾起來稍為重身便知蛋黃蔴蓉餡夠多
蔴蓉明顯地側重在這邊
不過沒有爆邊 不是流沙也不需要流沙
夠滑有一點點磨得沙沙的感覺便很好了
蛋黃份量不多都聚在一側
吃到的時候才有蛋黃味
蔴蓉不算很甜、但甜度絕對足夠(尤其對喜歡純黑不加糖朱古力的我而言..)
吃一個會不夠喉
吃三個卻真有點漏
蛋黃的部份吃得多難免有滯的感覺
不過這只限於對我一個獨吞三個包的人而言罷了
包身鬆軟不過厚
但不知怎的第一個最後的包邊有一點硬了
第二、三個竟都比第一個好吃
可能剛好那個位置的火較旺蒸得乾了水而已~
其實我只要滿滿的蔴蓉便足夠
記得兒時常吃的是一般沒其他料的蔴蓉餡
很單純卻很令我懷念
一埸來到不甘就此擺休..!
很久沒吃傳統正宗的中式糖水、特別是真正煲至起沙的更是難尋!
還是追加了紅豆沙($50)來試試看 個人最怕稀稀的 糖水
但一"畢"起便知這碗是合心意的起沙紅豆沙 紅豆當然煲得爛而起沙
連蓮子也開始溶化
其實個人較喜歡綠豆沙
可是又想吃陳皮的味兒
而且問過侍應兩者甜度相差不遠
那便試試較受歡迎的紅豆沙吧
甜度果然不算高、當然較蔴蓉包為低
紅豆也不少、是意外的美味、但沒太大驚喜
份量則適中、飯後吃也不致太飽
而陳皮味不濃,碗內是一片兒也沒有
其實有兩張點心紙、一張寫陳皮紅豆沙一張寫蓮子紅豆沙、有點奇怪""
(當然我下單時是說陳皮紅豆沙喇、但我想是沒分別的)
食物質素、服務環境等俱佳
不過這裏還是有錢人來的地方
要找蔴蓉包還是從平民裏尋吧=]
Other Info. :
茶芥:$20/位
服務太貼身有時候反而使人不自在、尤其飲茶應有舒適放鬆的環境
(The above review is the personal opinion of a user which does not represent OpenRice's point of view.)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