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7-08-21
9969 浏览
記得學生時期,沒有多餘的零用錢作旅費,出外旅遊最愛選台灣,機票便宜、消費不高、語言溝通方便 (甚至在街上隨便都可以找到一個香港旅客)。可以隨時一個人輕裝上陣,亦不忘盡情開餐,找當地食店地標、掃夜市等成為指定動作。滷肉飯、紅燒牛肉面、蚵仔煎、芋圓等都是當年最愛。七、八年過去,今天這些食物已經在香港賣得成行成市,當年那些到台灣必吃的美食今天都能在香港找到「港式翻版 」,甚至進軍香港的正版店家,如鼎泰豐、程班長、度小月等。在全球化的洪潮影響下,這個曾經讓學生時期的我興奮不已的地方已經變得不再陌生,也逐漸減低了出遊台灣的意欲,出來社會工作後也只是到訪過墾丁一次。今天重拾舊味,選了打着「台灣牛肉面」旗號的鐵牛。曾經在工作地點附近光顧過一次,它的牛肉麵給我的印象還不錯,今天再來試試。當年在台北給我印象較的牛肉麵有老張、老王記、永康、林東芳等,此後在香港,只有在程班長吃過較接近的味道。聽住在元朗的同事提過那裡有一頗出色的台灣牛肉麵,有機會以後拜訪一下。一碗出色的紅燒牛肉麵,要有入口嫩腍的牛肉,半筋半肉,湯底呈深啡色,蘊含濃厚的牛骨香,帶點微辣,但個人認為最難做得好的是麵質,即使泡在湯裏一段時間都不會
今天重拾舊味,選了打着「台灣牛肉面」旗號的鐵牛。曾經在工作地點附近光顧過一次,它的牛肉麵給我的印象還不錯,今天再來試試。當年在台北給我印象較的牛肉麵有老張、老王記、永康、林東芳等,此後在香港,只有在程班長吃過較接近的味道。聽住在元朗的同事提過那裡有一頗出色的台灣牛肉麵,有機會以後拜訪一下。一碗出色的紅燒牛肉麵,要有入口嫩腍的牛肉,半筋半肉,湯底呈深啡色,蘊含濃厚的牛骨香,帶點微辣,但個人認為最難做得好的是麵質,即使泡在湯裏一段時間都不會過腍,保持Q彈 (台灣地道的叫法)的效果。以上種種缺一不可。
半自助形式,先坐下,然後店員會遞上點餐紙,選好食物再自行到收銀台付錢。
胚芽奶茶
熱飲選擇不多,只好點了杯胚芽奶茶,但台式奶茶的魅力始終不及港式奶茶,茶膽相差甚遠。只能說奶和茶平衡,但欠茶味,欠奶香。
檸檬冬瓜茶
冬瓜茶曾經是我最愛喝的台式飲料,但市面上賣的冬瓜茶都過甜。這裏的冬瓜茶加了檸檬酸味,沖淡了甜味,不失為一個消暑解渴的選擇。
紅燒牛筋腩新竹米粉
上次吃過一次紅燒牛肉麪,牛肉不錯,但麵質未如理想。今次新嘗試,試試配搭米粉效果如何。米粉少少彈,口感一流。吸了湯的米粉染成淺啡色,啖啖滲著湯底的牛肉味。只有兩件牛筋,軟中帶韌,韌中帶彈,都不錯,不過個人喜歡又腍又黏的牛筋。牛肉味清香,但肉質偏嚡,即使吸了汁吃起來也覺得偏乾。大大碗,份量夠。
洛神甜醋雞肉便當
既然叫了牛,另一道菜則點雞肉。未上菜前想像是咕嚕雞,的確是炸的,但炸得不脆,肉乾而無味。炸雞旁邊放了一小碟洛神甜醋,但顔色奇怪,入口淡淡的沒什麼味道,既不甜又不酸,頗失望的一道菜。
珍珠飯乾身,一粒一粒的,不過偏硬。圓碌碌的珍珠飯煮腍少少,才能吃到其黏糯。 肉燥拌青菜
加上肉燥調味,味道不錯。
黃金梅子脆薯
切成粗條的梅子脆薯正如其名,炸得金黃,外脆內軟。配上鹹鹹甜甜的梅子粉,跟蕃薯的清甜很夾,而且中和了脆薯的油膩,吃多幾塊也不會滯。
涼拌小黃瓜
台灣常見的涼拌菜,幾乎所有攤店都會賣,作為前菜絕對是清爽開胃。青瓜清爽,不會沒有預期的酸,反而是過多的甜。
魚酥皮蛋豆腐
冰滑的豆腐上放了魚酥、皮蛋、柴魚絲及蔥花。甜甜的魚酥為豆腐調味、皮蛋則只屬一般,沒有流心,連外層都偏硬。將整磚豆腐連帶其他配料一併放進口內,口感嫰滑,不錯,不吃皮蛋就好了。
這次的食物沒上一次般留下較深的印象,水平只屬一般,或者是已有幾高的期望。不過離開時,門外有一大堆人等位。想不到假日過了午飯時間,仍能吸引如此人流,看來台灣菜對香港人仍有一定的吸引力。
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