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割の物語 少年時吃了一件壽司,從此愛上日本料理。數年前喝了一杯好酒,現在當上了唎酒師。曾在不同等級的鮨店鍛煉技術。愛吃喝,也愛研究,希望他朝擁有自己的鮨店。 |
不管是師傅還是食客,握好或拿到壽司之後,就得拿到醬油處加冕一下。有沒有發現,當吃刺身時,侍應會隨手拿起放在客人面前的醬油瓶,為你把醬油注入醬油碟中;到吃壽司時,師傅又會請侍應換上新的醬油……到底為什麼這樣做呢?當中會有差別嗎?
日本的醬油釀造史,可追塑到1300多年前的縄文時代(時值中國的周朝),在日本的歷史裡有著詳細敘述,做醬油的技術是從中國傳入的。但可悲的是,中國的釀製技術不進則退,相反日本的技術卻越來越好。現今世界上最好的醬油,都是在日本釀製的。
醬油大都在晚秋開始釀造。其材料簡單,只有丸大豆(即黄豆)、小麥、鹽和水。製造方法和過程有點像釀酒:把浸軟蒸熟的大豆及烘炒過的小麥,放入麯室裡混合,然後在上面灑上麹菌,這程序叫做(製麹)。製麹的關鍵是溫度,太熱或太冷,都會影響麹菌的生長。古代的醬油蔵人(即釀造醬油的人),全憑經驗,用雙手一邊翻動著麹,感受它的溫度和濕度(翻動可令麹菌平均散播),一邊作出適當的溫、濕調整。
大概三天後,當所有大豆上面都佈滿麹菌,就可以把製好的麹放進大木桶,再加入塩水混合。這個混合的泥糊狀態,和釀酒一様,叫做(諸味、 醪、もろみ)。後面的手續,就是發酵、熟成、壓搾、火入(加熱殺菌)、濾過和最後的入瓶。
日本的醬油可分為5種,分別是濃口、淡口(薄口)、白醬油、再仕込醬油和溜醬油,各有各的特色和用途。還有,在日本不同地域的人,對醬油也有不同的愛好。
濃口
最被廣泛應用的種類,而關東人偏愛重口味,濃口醬油自然成為主流,所以80%的日本醬油都屬濃口。此外,日本三大醬油廠ヤマサ、萬字及ヒゲタ,都在關東的千葉縣設廠,造就了濃口醬油的普及性。濃口可以用來燉煮肉類、做醬汁、佐海鮮及刺生等等,可算是萬用醬油。
淡口
誕生於兵庫縣的龍野,顏色比濃口淡。淡口或薄口醬油,可說是日本關西京料理的必須品。 其顏色淡,是因為釀做材料除了大豆和小麥外, 還加入了白米。關西人口味偏淡,嚐到濃口時,都抱怨其口味太嗆太辣,顏色也太深,連食物的天然色澤也被影響。以淡口來煮魚湯、蔬菜及豆腐這種素食類的菜餚,最適合不過。
白醬油
在日本,白醬油是十分稀少的,只得愛知縣有少量生產。有人會問:如果材料只有上述的大豆、小麥,如何釀出這麼多不同顏色的醬油?答案就是大豆和小麥的比例、發酵的時間和溫度的調控。像白醬油,大豆和小麥的比例,雖然和濃口一樣是一比一,但在釀造前,大豆會先「去衣」(去除大豆的薄皮),小麥也會放入精米機磨走表皮,才拿去製麯。此外,發酵的時間只有三個月。白醬油可以於完全不影響食材的色澤下,發揮作用。食物如煎蛋、蒸飯、清湯等,都有用上白醬油。
再仕込醬油
如貴釀酒般,以醬油代塩水,再釀一次,得出的結果是顏色更深、味道更甜的醬油。再仕込醬油也會被稱作【二段仕込】或【甘露醬油】,由於成本高、產量低的關係,只佔日本醬油總產量的1%左右,故此非常珍貴,一般會用於高級刺身或做汁之用。
溜醬油
溜醬油的釀造材料沒有小麥,是百份百大豆釀造,所以非常香,亦是眾多醬油裡面最鮮味的醬油,顏色也是最深的。由於味道出眾,所以連日本以外的人也爭相購買。溜醬油味甜,多用於做照燒汁、鰻汁、煎餅和佐壽司、刺身等等。
究竟壽司醬油和刺身醬油是一樣的嗎?鰹魚醬油、生醬油、減塩醬油等又是什麼來著?醬油還有什麼新鮮事? 請留意役割の物語:【醬油 しょうゆ】(下篇)。
※上述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