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22-01-24
1784 瀏覽
於中環區威靈頓街的上斜位置開了一家頗具特色的小鋪。這家「炊豕店」以墨綠色為主打,在米白色的外牆裡有一組粗深綠的窗框,以長條形一格一格地圍繞著玻璃。由於窗口面積不算大,而窗框甚厚,在一條又一條窄長的玻璃中,咱們好難窺探店內之狀況。「炊豕店」的圓形商標以炭黑色呈現在窗旁之米白牆身外,再過一點便是進入店子的綠色門框。有趣的是門框外的兩側以傳統的紅紙黑墨水書法寫有一幅對聯。起初看見「炊豕」二字,直覺便認為這屬一家和風豬扒店,皆因日本喜喚豬為豚。不過當走到店前認真地看看餐牌,發現她們除炸豬扒外尚有午餐肉煎蛋飯、葱花滑蛋炒飯及肉燥飯,彷彿似是台灣,卻又夾雜著和風與港產的不淪不類。觀乎這麼沒有風格個性的小店,兼之看見午餐肉煎蛋這些小的也能簡單製作的預製食品,小的立即嗤之以鼻。然而事隔月餘,一天週末到中環接老伴放工,他卻再次把小的帶到「炊豕店」來。原來他的同事們試過,盛讚店家的出品,於是咱們便在這五時三十分半紅不黑的尷尬時段投店一嚐滋味。「炊豕店」的營業時間只是逢星期一至六早上11:30至晚上20:00,拜日休息。這好明顯是專做辦公人員的生意。小的心想香港人經營生意總希望愈搵愈多,用盡每一分的資源賺個
於中環區威靈頓街的上斜位置開了一家頗具特色的小鋪。這家「炊豕店」以墨綠色為主打,在米白色的外牆裡有一組粗深綠的窗框,以長條形一格一格地圍繞著玻璃。由於窗口面積不算大,而窗框甚厚,在一條又一條窄長的玻璃中,咱們好難窺探店內之狀況。
「炊豕店」的圓形商標以炭黑色呈現在窗旁之米白牆身外,再過一點便是進入店子的綠色門框。有趣的是門框外的兩側以傳統的紅紙黑墨水書法寫有一幅對聯。起初看見「炊豕」二字,直覺便認為這屬一家和風豬扒店,皆因日本喜喚豬為豚。不過當走到店前認真地看看餐牌,發現她們除炸豬扒外尚有午餐肉煎蛋飯、葱花滑蛋炒飯及肉燥飯,彷彿似是台灣,卻又夾雜著和風與港產的不淪不類。觀乎這麼沒有風格個性的小店,兼之看見午餐肉煎蛋這些小的也能簡單製作的預製食品,小的立即嗤之以鼻。
然而事隔月餘,一天週末到中環接老伴放工,他卻再次把小的帶到「炊豕店」來。原來他的同事們試過,盛讚店家的出品,於是咱們便在這五時三十分半紅不黑的尷尬時段投店一嚐滋味。「炊豕店」的營業時間只是逢星期一至六早上11:30至晚上20:00,拜日休息。這好明顯是專做辦公人員的生意。小的心想香港人經營生意總希望愈搵愈多,用盡每一分的資源賺個盤滿砵滿。如廝只在短時間營業的鋪頭極為罕見,似乎在這裡打工也是不錯。
餐廳20:00收鋪,最尾入座的食客可能要在七時多,若要晚膳也為一頓輕便的早晚餐。至於咱們未夠六時入座,正值下午茶與晚餐的交界時段,是故細小的餐廳也不見有人。整家店子為咱們獨享。
及至進入餐廳,小的才真正地洞悉內裡乾坤。灰綠色的牆身與棕木色的方桌和簡陋的木圓凳加小方凳,配合「炊豕店」一側入廚房位置的古舊木屏封與棕木條紋的洗手間門,餐廳打造的似乎是舊時代的香港風味。而吧檯前那一個金銅色轉葉風扇更顯端倪,六、七十年代的懷舊氣息溢於言表。
由於這週末老伴幹到五時多,小的早在家中享用豐富的午餐,如今肚子仍是滿滿的吃不下許多食物來。結果咱們細閱餐牌,最後決定叫一客主餐和一份小吃。
豬扒肉燥飯可轉換為粗麵,既然小的不好飯,當然選了後者。另外的椒鹽魷魚鬚則是老伴與小的也喜愛的香口美食。
雖然就只得咱們一檯食客,但等出菜也等了好一會。
率先出場的酥炸魷魚鬚呈現深褐顏色,炸粉被滾油泡得又乾又焦,好明顯這是過了火的食物,小的頗感失望。不是有食家推介的嗎?何解這客椒鹽魷魚弄得如此不堪入目?而且這樣的食法好熱氣,小的還是喜歡大排檔式的椒鹽鮮魷,薄薄的金黃外皮包裹著厚身粘滑的魷魚肉。這一客魷魚鬚,比茶樓出品更不如。小的無奈地一啖入口,雖然廚師重手地為食材添加鹹香,可惜質感是一如所料的又乾又硬。小的喪浸喼汁,希望為魷魚減熱氣及增加點點的濕潤軟滑,只可惜那為杯水車薪,毋改其出品的厄運。
幸好豬扒撈麵挽回聲價,脆卜卜的炸皮包含著厚切豬扒,豬扒肉身鬆化,其厚度正好調和炸皮的爽脆。老伴讚不絕口,說這炸豬扒為他在香港所吃的前三甲位置。至於撈麵亦是香濃惹味,唯一不足處是何解餐廳出品如廝鹹濃的食物卻不提供清水,是迫食客點飲品可增加營業額嗎?
結果咱們熱氣得咀也損了,要立即到對街的果汁店點個五青汁以解燃眉之急。
張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