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大觀園 Micky Chan,熱愛飲食的葡萄酒及日本清酒導師,亦是飲食博客,經常遊走世界各地找尋酒食踪跡。 |
葡萄酒教學是我的工作之一,教遍中、港、台、澳,就只有還未開發的人教不通。曾聽一些人跨下海口:
「要不然WSET文憑考試只有英文的話,我相信我老早就已拿下來」;
那些「要不然」並不實在,看實際點,就算你用自家語言學懂了葡萄酒,但你對酒標一竅不通,誰會認同你是真的懂呀?
過年後正在埋首一些中文教學的葡萄酒課程,看著每份翻譯成中文的教材,心中總是感覺陌生。沒辦法,我是從英語去學懂葡萄酒的,英語的系統能有效地將同樣以字母串成的外語混在一起,令文章讀起來通暢。管它是法語、西班牙語的拉丁語系,又或是德語體系,文章總能達到一致的連貫性。
一) 翻譯用詞實用性很低,一般在酒標都只能讀到外文的原名字,或者是產區對某葡萄品種的特有叫法,而中文翻譯名字在酒標世界都不通用。
二) 那些中文翻譯名字根本沒有一個權威機構授權認可,行業上對它們的翻譯名字都各有不同。而且世界地方何其大,葡萄品種也如天上繁星,音譯與意譯並沒有劃一的處理方法,所以往往感覺怪怪的。
縱然如此,葡萄酒出口往東發展,「漢化」是他們期待中更加「入屋」的一步。有些酒業組織為了塑造壓倒性的權威,以當地協會名義翻譯了一個「您」想的中文名字。從幾年前開始,世界就已經沒有了「勃艮地」,只剩下官方的「布爾岡」;那個震撼性,比漢城改成首爾更震撼。老酒友們還是一下子改不了口!個人而言,那些中文翻譯我並不鼓勵在學習初段使用,因為這對你的酒標閱讀能力並沒有太大幫助。反之,太過依賴它們會令你的學習不能更進一步。
或許有日世界的葡萄都會用上貼心的中文譯名,不然還是實實在在牢記Cabernet Sauvignon、Chardonnay、Bordeaux更好了!今天回家,還是努力看看書和酒標吧!
※上述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